美文网首页读书志读书读书笔记
#短毛猫书房#《战争论》笔记59:认知的偏向是怎么形成的?

#短毛猫书房#《战争论》笔记59:认知的偏向是怎么形成的?

作者: 我叫陈庆红 | 来源:发表于2018-05-29 08:11 被阅读4次
    #短毛猫书房#《战争论》笔记59:认知的偏向是怎么形成的?

    读完防御篇,再来读进攻篇会轻松很多。似乎这一点也体现在进攻篇的篇幅上。防御篇占了第二卷大概2/3的篇幅,进攻篇占了第三卷大概只有1/4篇幅。

    第九章  对防御阵地的进攻

    孙武在《孙子兵法九变篇》中说: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这是从进攻角度来说的,从防御角度来说防御阵地的设置正是要让敌人向它进攻,或迫使敌人停止前进,能够部分或全部地消耗敌人的进攻力量,或者是敌人的进攻力量不起作用,是防御阵地起作用的表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麦克阿瑟采取蛙跳战术,在掌握了制空权和制海权的基础上,对日军所占据的岛屿采用“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的做法。

    这是进攻和防御的博弈。对防御方来说,阵地的选择不是无限的,敌人进攻的路线,多多少少会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防御方利用这些限制,进攻方想摆脱这些限制,总有成功和失败的时候。

    那么当进攻方发现敌人防御阵地是必须攻打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如果他发现不进攻防御阵地就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那么他首先就应该考虑能否利用威胁敌人侧翼的办法,迫使敌人放弃阵地。

    也就是威胁对方的退却线。

    当然克劳塞维茨强调:对占领良好阵地的强大的敌人进攻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

    第十章 对营垒的进攻

    人们十分轻视筑垒工事及其作用的风气曾经风行一时。这是法国边境的单线式防线,屡次被突破……所引起的。

    这对我是个提醒。

    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让马奇诺防线形同虚设,建立防线所投入的巨大人力物力,在这一刻显得非常荒谬,很容易在人的脑海中形成这么一个错误认知:防守如此坚固有屁用。

    我们忽略了正是因为马奇诺防线的固若金汤,才迫使德军选择间接路线。

    腓特烈大帝通过迅速的运动和进攻手段所取得的胜利,更加促使人们轻视一切防御、一切防御战斗、特别是一切筑垒工事。

    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案例所呈现的结果,那么很容易就根据我们本身已经形成的认知偏向去寻找相应的案例来佐证我们的判断。

    人们也很容易出现一个新的状况之后,就对原有的东西产生怀疑甚至践踏,倒洗澡水,把孩子也倒了。

    克劳塞维茨带给我的启发在于不要以结果论英雄,精密分析或科学的分析,帮助我们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守备部队兵力较少,这是营垒的性质决定的,但是利用有形的地形障碍和坚固的工事,也可以抗击兵力优势很大的敌人。

    这本身就说明营垒的重要作用。

    第11章 山地进攻

    1

    在防御篇中,克劳塞维茨抛出这样的结论:

    在次要战斗中,只能把对山地的进攻看作是不得已的下策,因为这时一切情况都对进攻者不利,但是在主力会战中,山地却对进攻者有利。

    次要战斗中山地可以给数量有限的守军,提供良好的掩护。但在决战当中,山地是不利于大部队摆下阵势的,而且山地对防守方和进攻方来说,都不利于运动,当进攻者的路线不明确时,防御部队放置在山地当中,很容易使自己丧失机动性。

    我们正是在战争史中看到山地多么不适于进行决定性的防御会战。

    游击战适合在山地中进行,但是大规模会战很少出现在山地中。

    2

    山地中的道路总是狭窄。队列往往狭长。行军要在较宽的正面上前进。

    较宽的山地防御,集中兵力突破。

    兵力集中的山地防御,迂回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短毛猫书房#《战争论》笔记59:认知的偏向是怎么形成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kko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