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是什么
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互动”,核心是连接人与人,区分社交产品和“社交化产品”。(比如快手和知乎)
为什么要社交1
角度一: 性(同性&异性)+好奇心
角度二(来自知乎): 社交是人类判别自我存在价值,定位自我认同自我的一个必要之物。人自我的存在需要对应的坐标来衡量。而社交就是这种存在的坐标。总的来说,就是出于2个潜在的心理诉求:了解对方是什么样的人 和 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要社交2
包含多个需求点,追溯本质可以区分为6点:
第一点是性,人要赢得更多的择偶机会,就需要认识更多的异性(也可能是认识更多的同性),同时人的性需求会驱动人不仅是接触更多异性,还会驱动人行为上去靠近、去追随,以及其他;
第二点是安全感,人通过社交知道自己有圈子,有同类,找到归属感,甚至能获得关心;
第三点是共鸣,人通过社交被理解或理解其他人,发现彼此有同样的想法、有相似的感受等都让人心理获得愉悦;
第四点是虚荣心,人的虚荣心被满足一定是建立在有其他人的基础上,因为虚荣心的满足一定要存在羡慕者或嫉妒者,所以人要向其他人输出信息,要去跟其他人互动,获得关注,加强就是认可,再加强就是羡慕;
第五点是获取信息,人通过社交获取信息,要向其他人获取信息,也要向其他人提供信息;
第六点是利用,人知道其他人可以帮助自己达到某些目的,也知道要利用其他人就需要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甚至培养感情,通过社交赢得其他人的信赖,然后就可以得到其他人的支持、帮助。
为什么要社交3
人是社群化的,天然的基因决定了只要是个社会人,他(她)便追求社会的认同感和地位感,贪嗔痴恨爱恶欲便是其外在情绪化体现。
建立关系的逻辑是根本
熟人社交:已有关系,用户将自身带有的关系沉淀到产品;
陌生人社交:没有关系,要先发现关系,然后根据展现的信息决定要不要建立关系
1. 社区是种必然
开放性的社区让用户看到更多的他人信息。
用户信息呈现形式有文字,图片,视频等。
短视频最佳
各个平台选择短视频的原因:信息量&留存
互动形式取决于社交效率和关系结构
首先,社交效率。
- 为什么要社交互动:
熟人社交:用户在意的是长期的社交关系的培养
陌生人社交:在有社交需求意愿时,得到即时性反馈
- 如何满足即时性需求:
通过技术来最大程度的精准匹配内容及其受众,以期得到最快的反馈---基于算法,通过内容分发,给最有可能得到反馈的他人,让用户看到最有可能想点赞,评论的内容。
举例:直播,快聊,多人视频
直播不行
直播不行的原因:较高的门槛,导致“一对多”关系
一对多关系:
1.大部分互动得不到反馈;
2.结构不稳定,以主播为中心的关系,提高留住主播的成本。
视频快聊是标配
多对多的关系结构对平台更稳定,且更有价值。
举例:短视频app:虽是异步社交,但通过算法内容分发,将一对多发展为多对多关系。
视频快聊:多对多+直播的即时性,缺点:门槛高。
门槛高的解决方式:
加入外界因素以赋予话题,为互动构建场景;
多人视频:缓解1v1的紧张感,分散注意力
主题多人视频:前两种的结合
游戏,天然互动场景
游戏为即时社交提供互动场景,解决尬聊。
所有的产品都要努力追求高密度和频次的对用户的刺激,也要追求长期暗线对用户的吸引。
社交产品的解构与突围(来自人人的Mr汤进er)
一、解构:
社交的三大产品需求:发现关系、沉淀关系、活跃关系
发现关系的产品玩法多:距离、兴趣、随机匹配(漂流瓶、摇一摇等)、随机电话、随机视频、匹配计算、图片like点赞等等,玩法很多,本质上是解决了发现关系的场景
沉淀关系难:看陌陌探探怎么做的
活跃关系缺乏深度:运营短期性,缺乏关系沉淀价值
二、解构:
社交的文化根源:社交产品更注重产品背后的人性和文化根源的思考 比如:保守VS开放:中国人的社交需求:话题 “ALL IN ONE” OR “ALL FOR ONE”
三、解构:
社交产品的调性其实很重要。
什么是产品调性?就是产品传达给用户的主观情感感知是什么样的!是积极向上的?邪恶污秽的?外向的?内向的?高大上的?屌丝文化的?等等
四、突围:
社交产品的机会点重塑关系链细分场景,人群,交互,市场
社交即交易
怎么理解这5个字:
人们因缺乏或被他具有的价值所吸引,需要产生一种交换,然后互补的东西,即发生社交关系
(有需要交换的信息,简称价值)
社交时代人们在分享
人们为什么会分享:
分享的核心动机,目的:marketing自己得到认可,获取传播力
社交,首先要有边界:
也就是要区分社交和分享的区别:
社交:小量级,有边界的 1v1,被我们所用时双方可以提供价值时,社交才算建立起来了
分享:较大状态的,较多看到的
社交分发&智能分发
1)信息传播形式的变革
传统分发形式:信息-编辑-受众
社交分发形式:基于自身社交关系圈形成的信息分发形式:信息-受众-受众(N个)
智能分发形式:基于推荐算法:信息-推荐引擎-受众
2)社交分发
订阅:成本很高,为自己选择内容的意愿,效率比较高,筛选掉了一部分人
不同内容分发的方式潜在的为自己圈住了一部分人
社交:
1. 社交提升用户对内容的容忍程度
比如朋友圈:强社交关系提高了你对内容的容忍程度
2. 通过社交诉求提升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粘度,提升留存
社交诉求把你留存在平台上
比如抖音,工具产品向发展社区
3. 内容的容忍跟留存不是一个绝对正相关的事情,它是伴随关系链的强弱和内容的相关程度的影响波动的
- 关系链的强弱:
- 抖音:对于内容的认同
- 即刻:对于圈层的认同
- 内容的相关性程度
4. 引入一个新变量,效率分发
抛出问题: 即刻为什么从rss往社交走:
1)提高粘性
2)容易做冷启动
3)rss效率低:订阅容易产生信息过载,社区社群对订阅是缓解信息过载的手段
社交分发跟这三个关键变量(关系链强弱,内容相关性程度,效率)有关
社交系列实验
社交关系的强弱:社交认知
效率分发:推荐的权重
内容相关度
主要看的指标:
认知数据:有点率(是否有意愿点击其中的一条),留存率(用户主观对这个东西的一个认知或判断是否对我有价值)
消费数据:点击行为把这个东西看完
社交分发的局限:
我们在社交场合展现的行为并不完全是人们对信息的真实需求,每次的转发是不是都希望通过这条链接在别人心中树立起自己希望对外展示的形象
而这种心理恰恰说明了通过社交所分发的信息的两个特性:信息价值性 及分享价值性。
独有优势:
- 社交是刚需,助于展现个人形象
- 个人信用背书
3)智能分发
基于内容的分发:缺点是导致内容单一
基于用户的分发:丰富用户信息推荐源的同时保证这是用户感兴趣的内容,但尚不成熟
未来社交是什么样的
观点1:解决寂寞通过线上是无法解决的,正途是真正自我的展现
观点2:科技,社会的高速发展,创造能够打通一切需要的衣食住行,无需真实的社交:虚拟倾诉,随机倾诉之类的,有偿随机倾诉。
生和消的关系与社交产品的生命力
1. 生获得即时的反馈激励
2. 消在最短的时间成本获得最需要的社交信息
3. 生和消有效互动,不被不需要的人骚扰(内容的自如断开与链接)
4. 有共鸣的用户能够沉淀关系,陌向熟关系转化(社交关系的自如断开与链接)
陌生人社交
1. 陌生人 可能因为兴趣,性,商业合作,名声,倾吐等等而发生社交关系,但两性确实最重要的一部分
2. 从知乎到豆瓣,从快手到陌陌,其实真正的差异从来不是代购,而是城市,阶层和圈子的分化
3. 因此人们想要的是什么?想要的是低成本,高质量的陌生社交体验
4. 做好陌生人社交有几个要注意的点:
- 做个性社区的形成:因其没花多少成本,而且可以很快获得用户,他们的活跃,粘度都不错
- 不要“人多”:人越多,边际效益降低,边际成本提高,而人少的时候,社会关系简单可控,有同类人群的通用方案,举个例子:如same,早期人少很好,但随着功能的增多,人也增多,最后产生了失控
5. 所以陌生人社交的正确走法是:挖掘人们深层次的动机:从男女出发,按不同的圈层做,提供个性化方案,形成社交圈矩阵,借力小程序
6. 后期如果想做大:自主孵化,并购来做矩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