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接上文)
下
为了看清这一评语,就先来看詹徽与其同僚凌汉之间的一段往事吧。
话说,詹徽的同僚凌汉升任右都御史的时候,詹徽是左都御史。
左都御史,明代设置,为都察院长官,正二品,主掌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
右都御史,明代设置,与左都御史同为都察院的长官,秩正二品。
其时,凌汉审问狱案,号称平允。在与詹徽意见不一时,凌汉经常当面批评詹徽,这让詹徽常常下不了台。
因此,詹徽便对凌汉怀恨在心。
后来,詹徽便上书,弹劾凌汉。
于是,凌汉被降职为左佥都御史(初正五品,后升正四品)。
当日,朱元璋怜悯凌汉岁数大,便赐他回乡。
其时,凌汉叩首,回朱元璋道:
“臣愿生居京都,死葬京土。”
此后,凌汉便退居于京师。
再后来,凌汉又被朝廷起复,担任左赞善、右佥都御史等职务。
到了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农历六月,凌汉再次致仕。
此次致仕,凌汉面见皇帝,辞归故里时,朱元璋问凌汉道:
“上次赐你回归故乡,你不回去,要留在京师,为什么这次要自己请求回去呢?”
凌汉回复朱元璋道:
“那时候,詹徽还在朝任职,臣有后顾之忧;而今,詹徽已经伏诛,臣没有什么可担忧了,才敢回乡。”
关于此事,或可需要仔细思考,但是,其间,多少可以看出詹徽的性格。
一件事或可说明不了多少问题,那么,关于詹徽,就再说一件事情。
话说,詹徽性情残忍。
当年,朱元璋曾经命令詹徽与懿文太子朱标一同讯察重囚案件,并由他们决定是否可以原宥,此即所谓的录囚。
其间,懿文太子多次想要原宥其中的一些罪犯,但是,詹徽坚决与懿文太子争执,并不听从懿文太子的意见。
随后,懿文太子抽空向朱元璋禀告了录囚时与詹徽争执的情况。
对此,朱元璋道是:
“詹徽的坚持是对的!”
懿文太子便借此对朱元璋说是:
“治理天下,应当仁厚。”
朱元璋听言大怒,板着脸对懿文太子说道:
“要如何仁厚,那就等你执掌天下之后,到时候做做看。”
懿文太子听朱元璋这么一说,惊惶不安,他还被吓得跳了金水河。那时,幸好懿文太子的左右之人立即入水抢救,懿文太子才免一死。据说,当时脱衣入水救懿文太子的人,都淹死了。
随后,懿文太子便因跳河患了疾病。
卧病期间,懿文太子曾告诉皇孙朱允炆(即建文帝)说是:
“如果我死了,这都是詹徽一手造成的,你不要忘记为我报仇啊!。”
后来,有一次,詹徽又与皇孙朱允炆一起录囚。
其间,皇孙朱允炆问詹徽,其中的一位死囚应当施予如何的刑罚,詹徽回答道:
“当斩断死囚的手足。”
皇孙朱允炆叱责詹徽说:
“如果哪一天你获罪当死,那就立即给你施予这样的刑罚。”
关于詹徽,又有一说。
据载,当日,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与朱元璋一起打江山、所谓“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韩国公李善长的死,也与詹徽关系密切。李善长之死,詹徽在其间使力不少。资料有云,詹徽“好窥上旨”,就此一点,联系朱元璋诛杀功臣的举动,或可多少推知詹徽在李善长之死中的使力所在。
随后,便是蓝玉之死中的詹徽。
话说,当时锦衣卫指挥蒋瓛上告蓝玉谋反,朱元璋命皇太孙朱允炆与吏部尚书詹徽一同审问此案。
在审问蓝玉时,蓝玉不服,詹徽便斥责蓝玉道:
“快说实话,不要白白牵连旁人。”
于是,蓝玉便大喊,说詹徽就是他的党羽。
随后,皇太孙朱允炆下令,拿下詹徽。
因为蓝玉的举动,詹徽也被卷入蓝玉一案。
经审讯,朝廷认定,詹徽的确与蓝玉案脱不了干系。
据明人焦竑《焦太史编辑国朝献征录》卷之六《凉国公定远蓝玉传》所载,最终处理詹徽案件的,负责对詹徽进行惩处的,就是皇太孙朱允炆。
此书并载:
当日,皇太孙朱允炆下令,先斩断詹徽的手足,然后,将他斩杀于闹市。
詹徽最终的结局,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但是,就所存资料而言,不能否认,詹徽性格中的“刻薄”也是多少起了一定的作用。
(本文结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