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小白
01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这句话大概是钱钟书先生最常被后人道的一句话。
在我看来,这句话也只有钱钟书这样睿智的人才能说得出。
他有一双看透世人困境的眼睛,与此同时,他鲜少会被什么事而困于其中。始终做自己,是他和这个世界以及自己和平共处的人生哲学。
钱钟书身上有一股“真”的劲儿,在做学问这件事上就能窥探一二。
他嗜书如命,刚到清华大学,就立下一个flag——横扫清华图书馆。而他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在清华四年,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泡在了图书馆。
钱钟书读书并不挑挑拣拣,雅的俗的、高深的浅薄的,他都看。
有这么一则有趣的事儿:在图书馆里,曹禺看到钱钟书坐在一旁看书,便怂恿吴组缃去找钱钟书开一个书单,一个英文小黄书的书单。
结果吴组缃还真去了。而更令人惊讶的是,钱钟书听到吴组缃“给我开三本英文小黄书”的请求并没拒绝,反而随手拿过一张纸,刷刷刷地列了40多本英文小黄书。可见,钱钟书读书范围之广、数量之多。
钱钟书爱看书,但更爱做读书笔记。虽说他被称为过目不忘的天才,但他用“烂笔头”却用得比谁都勤。
他给自己定了看书的规矩,第一条就是但凡读书必做笔记。
据统计,仅就钱钟书在英国求学期间,就留下了 5 万页中文笔记,3.5 万页外文笔记,摘记了3000 余种中文书籍和4000 余种外文书籍。
粗略估计,钱钟书看一本书做的读书笔记,会是这本书的一倍之多。
第二条的看书规矩就是笔记必须时常翻阅。他的妻子杨绛曾透露,钱钟书在做了读书笔记之后,每天都要看中文、英文的笔记,而星期一、三、五再看法文、德文、意大利文笔记。
哪怕是在文革期间,钱钟书被下放到干校,在每个晚上,他也会捧着一本英文笔记,在昏暗的灯光下细细翻阅,全然不管身旁有人在喝酒、唱歌。
大概是对待学问极其认真,钱钟书对自己在学问上的求真极其自信。
在他清华即将毕业那年,外文系的教授都希望他进研究院继续研究英国文学,钱钟书却说“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够资格当钱某人的导师。”
他说这话的时候,想必是知道这句话会让多少人心生芥蒂,但他还是说了。
作为一名较真的学者,在当时的文化圈里,钱钟书是杠精般的存在。
他极其喜欢在作品中映射当时的知识分子。他的中篇小说《猫》就影射了文化圈的不少名流。
写李太太是在嘲讽林徽因,说她“皮肤不是上白,眼皮不双……李先生向她求婚,她提出许多条件,第十八条就是蜜月旅行到日本。一到日本,她进医院去修改眼皮,附带把左颊的酒靥加深。”
而写曹世昌时,则是影射的沈从文,说他“虽然名满文坛,还忘不掉小时候没好好进过学校,老觉得那些‘正途出身’的人瞧不起自己……”。
就连夸人都藏着后半句的毒舌。就像他说鲁迅的文章写得不错,但紧接着又补上一句“但他写不了长篇”。
可以说,上世纪30年代活跃的知识分子,几乎都被他Diss过。
“人谓我狂,不知我之实狷。”这是钱钟书对自己的评价。
他说,我不是狂,我是不肯同流合污。他甚至说:一个人,到了20岁还不狂,这个人是没出息的。
02
在学术上,钱钟书从不掩饰自己的较真、自信甚至狂妄,但在学术之外,钱钟书就是一个从心所欲的熊孩子。
他会在上学的路上,看到小青蛙而欣喜不已,然后直接脱下鞋子,把青蛙捉来放在鞋里。哪怕光着脚去上学,他也一点都不觉得不好意思。
他会在生病住院的时偷吃蛋糕,正好遇上来拍自己的摄影记者,钱钟书就捧着蛋糕拉起被子,把自己藏起来,结果弄得满头满身满被子都是奶油。
事后在得知香港某报刊记者将此事略加渲染,撰写了《被窝里吃蛋糕的钱钟书》,他也只是故作生气地说上一句“真不给面子”,真的可爱极了。
生活中的钱钟书,从没想过要营造自己不断求真的学者形象,他从不高高在上,反而十分接地气。
钱钟书养猫,自家的小猫常常跟隔壁林徽因家的猫打架。每回小猫打架,钱钟书不到10秒钟就会抄着竹竿抵达战场帮自家的猫。
他的妻子杨绛曾因这事劝过他,说“打猫要看主妇面”,让他别为了猫伤了邻居和气。
但钱钟书哼了一声说,“理论总是不实践的人制定的”,今后仍旧是一旦听见猫的惨叫声,就立刻抄家伙应援。
到后来,杨绛习惯了钱钟书不顾及太多,尽显痴气的模样,甚至觉得这样的痴在那个动荡的环境尤其难得。
“钱钟书的痴气是读者最爱的。”到最后,杨绛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枕边人就是一个天真纯粹的读书人。
当然,钱钟书是知道人情世故的,否则《围城》里不会有那么多经典的伪君子形象,《猫》里的李氏夫妇阿谀奉承的嘴脸也不会那么真实。
但他不愿意成为迎合这个世界的那个人。这个世上,主动迎合的人太多了,在他看来,没有必要再多上一个了。
听闻,当年“四人帮”横行时,江青曾派人邀请钱钟书参加国宴,但钱钟书直接回复“我不去,哈!”
“这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
“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哈!”
“那么,我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
“不!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哈!我很忙,我不去,哈!”
这个对话被很多人熟知,而我也反反复复看了数十遍。从言语中,我们能看到钱钟书的可爱,也能看到他的坚持。
说一句善意的谎言只需要一秒钟,但他不愿意,因为他是钱钟书,是那个让自己远离人情世故、坚守自我的钱钟书。
他用丰盈的内心为自己筑起了一座围城,在围城里,他只做自己。
03
“和而不同,谑浪笑傲”,这就是钱钟书。
认真也好,狂妄也好,随性也好,这都是他。
他是严谨的学者。他的学术代表作《管锥编》堪称“国学大典”,论述了由先秦到唐之前的词章和义理,引用了 4000 位著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
他是随性的毒舌。他瞧不上一众大师名人,他在作品中用一个个段子来诉说社会百态,正如他在《围城》里说“有鸡鸭的地方:粪多;有年轻女人的地方:话多。”
他是永远的自己。他从不勉强自己去附和、去迎合,他不愿做的,别人都别想说动他一分一毫。
在这个百态社会之中,人情世故常常成为很多人为人处世的准则。他们顺应他人眼光,甚至迎合、讨好他人,在此之中,不知不觉地迷失了在自己。
《菜根谭》中有这么一句话:世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为尤洁。
现在想来,“为尤洁”的大概就是像钱钟书这样内心丰盈的人吧。
他走过了很多的路,其中不乏艰难困苦,但他始终没有选择那条更容易一些的路。
他始终知世故而不世故。他既雅又俗,活得最具烟火气,他内心丰盈,过得快意十足。
他的一生的信仰,就像他在《论快乐》里提到的:精神上的充盈,才是快乐本源。
丰盈的内心是一颗极具力量的种子,看似微小,实则无尽。它能带你越过风霜雪雨,领你去看万千世界。
像钱钟书这样,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最好的活法。
—END—
作者简介:林小白。热衷旅行,热爱写作,出版了《行动力》《每天多出一小时》。公众号:林小白向上管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