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目标的设计及相关思考
课时目标(分两个课时,一起拟定目标)
1.能说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以可可西里藏羚羊数量变化为例,说明生物与其他地理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认识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了解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以课文后修建大坝,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逻辑结构图为例。)
3.通过案例分析,掌握气候、生物、地形、人类活动等地理要素的关系,学会从整体角度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点。(可以选择当地湿地公园为例)
4.学会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对象:普通高中高一学生
所选出处:普通高中地理教科书,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
相关思考:
1.设计目标时,以整体性、灵活性、科学性为原则,明白本节课分两个课时进行完毕,在最新教材的把握熟悉之后,我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进行大目标分解,将两个重点知识分别设计到两个课时目标内,既分开又保持学科知识逻辑联系,结合最新教材的案例,分别插入进行分析。
2.新时代地理教育,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在选取案例分析来支撑课时目标的达成时,我选取学生常常游玩的、可观察的、可欣赏的、可触摸的、可实地感受的湿地公园,也是我市刚刚开发成功的湿地公园为例,来检测对本节课地理知识的理解,活学活用,助力达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3.在进行课程目标设计时,参照马杰行为目标陈述法、艾斯纳的表现型目标陈述法,选择可衡量的、学生容易理解的词语,选择外显化的行为动词,针对内容灵活处理,让学生学习本课,能对自己应达到什么样水平,应达到什么程度的知识掌握,做到心中有数。
4.注重考虑教学目标的几项功能:评价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调控功能。我认为,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系统中最末端、最细小、最具体、最贴近教学实际的一个目标。我们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依据几项功能做好起点设计,分清知识重点,把握知识难点,预测学生易错易混淆的点,统筹兼顾各种功能的实现。
5.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是什么呢?学习者的需求、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
我们在进行课时目标设计时,要充分了解高一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心态是什么,知识储备有哪些,其兴趣关注点又是什么,投其所好地引入地理相关知识。未来社会生活,可能更多的是高科技扑面而来,也让我们面临着资源过度消耗乃至枯竭、环境污染等现实问题。同时,在党的20大报告提出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习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及类似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化治理理念之后,我们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和引导。因此,在讲述本章节内容时,我们应当深度融合学生的内在需求、社会生活需求和地理学科的发展来综合制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