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了14岁以后,家长们都会感受到TA的叛逆表现,比如,你要他向东,他偏向西;对家长的唠叨、埋怨、批评反感,或者不以为然;尤其不爱听家长说“看人家谁谁这个好那个好”,“你怎么就不向人家学学呢?”之类的话,等等。这个问题是一个十分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困扰家长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叛逆是一种现象,不是一种问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到了14岁以后出现叛逆现象,是必然的本能的反应,不是个别孩子本身特有的问题,所有到了这个年龄的孩子都会不同程度的出现这种情况。所以说,叛逆的本质是孩子想自己做主了,不想什么事都听父母的,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这是孩子确立自我意识的一个标志性开启阶段。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叛逆现象呢?
从孩子的角度看。到了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常识、知识、能力、经验有了十几年的小积累,比婴幼儿时期,有一个显著的提升,产生了人生第一次的能力自信,而且比较坚定。这时的孩子觉得自己可以处理和解决衣食住行、交友处事、判断选择、计划安排、应对矛盾等许多问题,认为自己的问题也应当自己解决,不需要、也比较反感别人来替TA做主。这个阶段如果谁要是对TA说“你应该这样,不能那样”,“你这样做才对,那样做不对”之类的话,即使TA明知道你说的是对的,也会故意地不按照你说的做,而且经常会给你顶上一句“我为什么要听你的,我的事你不要管”。实际上,叛逆本身应该是一个喜事儿,标志着孩子自我认知从此进入成熟和自信的新阶段。
从家长的角度看。从孩子出生到14岁的这十几年里,家长一直坚定地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儿,必须由家长替孩子管理一切事务,替代TA做主选择,并牢固地形成了心理定势,养成了自然习惯。家长在这样的心理和习惯状态下,往往很难跟上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成长进程,没有同步起来,而是落后于孩子的心理和行为进步,对逆反行为往往缺乏理性认知,常常简单地认为是孩子不懂事儿、不听话。于是不断地批评、埋怨、训斥,自己心里也开始焦虑着急,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进一步强化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加剧了紧张对抗的关系。
所谓叛逆问题,其实是家长的问题
什么叫叛逆?是谁对谁的叛逆?显然是家长们从成人的角度给下的定义和结论。家长们总是以成人的标准和渴望期盼,来认识和判断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心智和能力。而孩子并不认为自己这是叛逆,更不是对父母的不尊重。TA渴望得到的是真正的尊重、平等和信任,不是表面的、偶尔的、虚情假意的。但家长却并不是打心眼儿里真正想给孩子这样的待遇,因为,许多家长还没有做好接受孩子能力自信的心理准备。所以,所谓的叛逆期问题,其实是家长自身的问题造成的。
孩子希望家长这样对待自己
一是尊重和鼓励孩子提想法。不管孩子提出的想法合不合理,只要他有想法、能够提出想法,就要大胆地鼓励,积极地肯定。因为这是孩子释放自己天性、渴望快速成长进步、确立独立和自信意识的最有意义的表现。所以,不要按照成人的标准和想法去认识和看待,千万不要轻易地否定和批评,而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看,尊重TA的认识想法,帮助而不是替代TA去完善修正自己的想法。经常用“嗯,你提的这个想法不错,我觉得在XX地方再加上XX是不是更好些?”之类的语言语气与孩子交流,让孩子感到你跟TA是“一伙的”,不是站在对立面的。
二是指导孩子学会做主。从这个阶段开始就要由替代孩子做主,转换为指导孩子学会做主,这个转变是最核心的,也是最重要和关键的。可以说从这个时期开始,家长再也不能用14岁以前代替孩子做主的思想和方法与孩子相处了。不管孩子遇到什么事儿,家长都要先问问孩子“你是怎么想的?”、“你准备怎么做?”,让孩子先说说他的想法和打算,不要先说你应该怎么做。当你觉得孩子的回答和选择有不完善、不周全的地方,千万不要说这不行、那不行,而是说“如果叫我来做,我是这样考虑的…你觉得怎么样?”,或者说“这两个环节你考虑好了没有?如果不安排好,会不会有什么问题?”,或者说“你先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去做,只是建议你防范一个情况…”。
三是教导孩子把控做主的边界。尽管我们说要尊重孩子,直到他学会做主,但这个阶段毕竟还是缺乏经验、知识和能力,不能由着孩子自己随心所欲,在一些关键问题、核心问题上,比如,不能损害别人的利益,不能远远超过家庭条件过度透支,不能把学业变成副业,不能干涉别人的私事,不能吃独食,不能唯我独尊、谁的话也听不进去等等,要耐心教育、引导、说服孩子遵守边界,让他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在这些道德、规则、修养等原则问题上,家长一定要关注和控制,不能放任自流,否则会自尝苦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