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尝混迹酒圈数年,对酒的了解仍是欠缺。好在因酒而结识的人,因酒而发生的事,仍是历历在目,回味心间。
(一)
步入社会第一课,就是从喝酒开始。
那时在门店工作,半夜十二点歇业,下班后同事中只要有一人提议去喝酒吧,那就是跑不了的。所以当时戏言,“三日一小聚,五日一大聚”。
身处闽南,喝酒的花样实在多,一圈人坐定后,七八九,比大小,划拳各种形式不一而足。
通常是以啤酒为主,先有一两个代表打通关,敬在座的每人一杯,一圈下来,气氛活跃了,却也面红耳赤,心跳加速。进而一对一单挑,各找各的对手,骰子、拳头轮番上阵,非得拼出个输赢高下来,这一轮下来已是两眼迷离,南腔北调,东倒西歪。再者,剩余者两三,继续对饮,侃天说地,言个人得失,谈风月之事。已而困意渐浓,杯盘狼藉,便草草收场,各自歇息,已凌晨两三点。
那段开怀畅饮的日子,喝的是一种快意,正是一群人青春作伴,放歌纵酒的好时光。
(二)
后来的工作中,更多的是喝葡萄酒。
曾在山西酒庄接待,一日宴席,席散后其他宾客均已就寝,还剩一位客人不想虚度良夜,便说想继续喝,我是舍命陪君子,继续陪着。宴席上已喝过不少起泡酒、白葡萄酒、红葡萄酒,这位老哥仍是意犹未尽,继续开瓶,杯莫停。
老哥说很享受这种小酌的感觉,长夜漫漫如果没有喝两杯,那是很难熬的。与老哥虽是初次见面,却也相谈甚欢。不期中途停电,便点了两支蜡烛,边喝边聊,大有秉烛夜谈之意。其间也各执酒杯,走到室外,秋月高悬,凉风阵阵,老哥说这不正是苏东坡所言“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嘛,好在我们两个闲人没有辜负此良夜。聊至夜半,宾主尽欢,归而寝。
后来思之,老哥喝的是一种雅意,秉烛夜谈,凉风秋月,尽兴而归。
(三)
有一段时间曾轮岗到大西北的宁夏,当地人喝酒简单直接。
当地所产的葡萄酒很出名,但老百姓日常还是以喝白酒为主。一日,一当地朋友带着去农家喝酒,瓜果蔬菜肥鸡嫩羊都是就地取材,烹饪简单,却逃不过一个“鲜”字。主人热情,照顾我这个外来客,不住地夹菜倒酒。
喝的是当地所产的白酒,喝法上简单豪放,碰个杯就下一口,或者直接干杯。偶尔也会玩骰子,当地说法叫“耍砣”,最终目的,就是让客人喝好。我对白酒是不在行的,基本上是逢喝必醉,只是难挡主人和朋友的热情,也能应对几个回合。
大夏天太热,大伙儿索性扯开衣襟光着膀子喝起来。只见主人和朋友互相碰个杯,各自的一杯酒就下肚了。我这个外来客自然不能示弱,也加入干杯的行列,输人不输阵。主人也连连夸赞,这南方来的小伙子也很豪放嘛。酒量不够,全凭气势来凑,不自觉就已三五杯下肚,顷刻之间醉意来袭,我便求饶了。
莫笑农家腊酒浑,大西北的酒喝的是一种豪意,畅快淋漓,洒脱而行。
(四)
一年隆冬去北京出差,约了在北京的朋友吃饭喝酒。吃的是北京的老火锅,末了三人都意犹未尽,决定换个地儿继续喝酒。
我对北京的一家米酒小酒馆种草已久,便邀大家同往。现如今米酒已属于小众酒,市面上见到的比较少,而放在古时,米酒可是主流,想必武松喝的那十八碗也正是米酒之类的吧。
三人围炉坐定,举杯小酌,消磨难得的闲散时光,任窗外寒风凛冽,屋内自是温暖静慢。抬头见墙上一副字,“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很是映衬此景。聊天的内容已不大记得,米酒好不好喝也不大重要,重要的是北京一夜,三个闲人都能自得其乐,无所挂牵。
冬夜围炉,酌的是一种闲意,但行闲事,莫问前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