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戈登博士,三次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在他的《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里说:如果父母们能从这本书中学到的一件事,我希望是这件事:每次他们通过运用权力或权威强迫一个孩子去做某件事,他们就剥夺了孩子学习自律的自我责任感的机会。这是这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花了近50年的时间研究沟通模式,最想说的话!最近,我不强迫孩子,制定了孩子买零食的规则后,有了很多的惊喜。
幼儿园放学的时候,儿子总是很想买些小食过嘴瘾,可是回家后就是饭点了,这时候吃小食会破坏正餐的食欲,但每次都拒绝孩子,又觉得对孩子不公平。有一次他要吃冰激凌,我同样以回家要吃饭就拒绝了,整整十分钟他就拉着我不让我走。不管满足还是拒绝让我的心里都非常的纠结,我不想每天都要面对这样的场景。
我对孩子的吃零食的态度是不支持也不反对,所以家里不储藏零食。孩子提出买零食,我就会带着他去附近的小商店买。我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很少吃零食,所以每次吃零食的经历都是一次特别幸福的回味。我一直觉得零食是孩子童年的组成部分,没有一个孩子能拒绝零食。
但现在被称为“垃圾食品”的零食,是公认的不健康食物,少吃为妙。所以,我就是在孩子提出要吃零食的时候带他去买,我觉得少吃些,孩子的身体是有能力代谢的。慢慢的,我发现,孩子几乎每天晚上都会要求我去买零食,我又不想每天去买,觉得这是个问题。
我看过很多的育儿书,很多妈妈分享,她们一致认为零食毫无营养,大量添加剂,破坏孩子的身体健康,就完全制止孩子吃零食,当她们的孩子外出和别的小朋友玩是,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别的孩子吃零食,流口水(是真的流口水),妈妈们就很矛盾,不知道该怎么办!
一个妈妈在书里分享:在孩子两岁之前,她杜绝孩子任何零食。有一次她把孩子放在隔壁邻居家和几个大孩子玩,她自己回家洗碗。等她洗好碗去接自己的孩子,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垃圾桶里找零食吃,这个母亲内心被鞭抽了一样痛苦。原来是这几个大孩子戏弄她儿子,知道这小孩想吃零食,一路把零食撒到垃圾桶,就这样让她儿子捡着吃。
她内心的痛不是因为大孩子的戏弄,而是自己的孩子对零食有多渴望,而自己又去强烈的控制,以至于垃圾桶里的也要翻找出来吃。那晚,他就带着孩子去超市买零食,让孩子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她的儿子就这样吃了几天的零食,甚至连正餐都没有吃,她忍着内心的焦虑,几天之后,她儿子就对零食的热度下降,正餐饮食都变得正常。孩子的内心满足了,他知道零食是他想吃就有的。我觉得自己没有这位妈妈这样强大的心理,我做不到她这样。
上周读完《别等孩子长大了才后悔你现在做的太多》时,让我对孩子吃零食这个事有了新的灵感和启发。周日的时候,我跟孩子说,今天我们去超市,把下周要吃的零食买了,不过下个礼拜我就不准备买零食了,幼儿园放学了也不买零食了。孩子很开心,很赞同这个主意。
去了超市,他很精准毫不犹豫的选了几样自己爱吃的零食。看着孩子从货架上拿零食,嘴巴里念着:“这是我爱吃的,这是我爱吃的”,我看到自己对孩子吃零食还是非常的控制,很少给他选择的权利。中间孩子还非常善解人意的问我说:“妈妈,我哪些零食是不能吃的,你要告诉我。”
晚上回家后,我因为一点小事离开下,当时怕孩子没事做,随口说了下,你可以先吃点零食。等我回去,孩子问我:“妈妈,你刚才为什么叫我吃零食,不是说好了吗,这些零食是下个星期吃的!”我当时正是自叹不如,一旦给了我孩子选择和自己决定的机会,孩子就变的如此的自律,而恰恰是我先破坏规则。
第二天早上起来,孩子马上跑去看零食。正当他准备打开一包薯片的时候,我开始干涉了:“你早上就要吃薯片?”孩子振振有词地说:“妈妈,我自己的零食,我自己知道什么时候吃!我只是先吃一片。”吃了几片后,就把零食收起来,决定把这些零食留着以后吃。
下午幼儿园放学后,接了孩子出了校门,孩子习惯性的要买东西吃,我跟他说,昨天我们说好的,不再买零食了!孩子笑着说:“我忘记了!”然后愉快的跟我走了,我的心里好一阵子轻松。
心理学家李雪说:在自尊与尊重他人之间,自然形成让彼此都舒服的界限,这就是规则存在的本来意义,让大家都舒服。我看到了规则带个孩子的自由和我的自由。我也看到了,在规则下,孩子是如此的自律。现在这个规则还在实验阶段,我觉得以后还会遇到很多的挑战,比如一个星期买多少零食,是任凭孩子选呢,还是规定多少金额?还有吃零食的时间是交给孩子自己决定呢?还是规定某些时刻不能吃,特别是吃饭前?或者遇到一些特殊情况要怎么处理等等?
如果规则存在的意义是让大家都舒服,如果我不想剥夺孩子自律和自我责任感的机会,那么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我都要学习和孩子互相协商,划出一个让大家都舒服的界限,时时警惕自己运用权威控制孩子,强迫孩子!《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指出:通过强迫孩子做某事,永远不可能发展出合作精神。
在家里,当父母和孩子的需求产生冲突的时候,希望孩子“听话”来配合自己,“听话”,如此简单暴力。根本不需要去看孩子的需求,只需要孩子满足父母的需求就好了。如果孩子的需求经常被忽略的话,要么变成大人眼中懂事的乖孩子,大人开心就好了,我想要什么不重要;要么为了满足自己变得叛逆,不顾及父母的需求,你都不满足我,我凭什么满足你。我想无论哪种孩子,都不能和父母发展出美好的合作关系和亲子关系。
爱孩子不是无条件的满足孩子,我想,再有通天本领的父母也不可能能满足孩子所有的愿望。所以,想要孩子自律负责,又有很好的合作和亲子关系,我们要学习去制定让彼此舒服的规则,这是父母成长的一门功课。
一个全职妈妈6年来阅读上百本育儿、心灵成长书籍,自学自悟,自助成长的积累。这里有“爱,自由,规则,界限”的育儿经验,自我疗愈的心灵成长体悟,育儿、身心灵成长书籍推荐。提倡养育孩子的最佳方式——完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