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师父,我很难受!
师父:发生了什么?
一无:我被人污蔑造谣了。
师父:重要吗?
一无:非常重要,影响到我的人格、形象和声誉。
师父:属实吗?
一无:一点点的事实都没有。
师父:既然你没有做,你担心什么?
一无:我担心别人相信了,对我形成评判和误会,影响我的形象啊。
师父:那你想怎样?
一无:我很愤怒、委屈、难过,我想回击和证明自己的清白。
师父:很好的想法,然后又会怎样呢?
一无:我证明完就顺其自然了。
师父:真的吗?如果有人相信了继续传播,你是不是又会重复上面的动作。
一无:看到了也许会,也许能够承受就不会了。
师父:你很坦诚,不过这是你的功课。我想问你,有没有人污蔑(或者说难听的话、抱怨的话)太阳、河流?
一无:偶尔也会有。
师父:你看见、听见太阳、河流辩解了吗?
一无:没有。
师父:那你为什么要去辩解呢?
一无:我不知道,也许是人的本能吧。
师父:这是你的本能,而不是人的本能,难道每个人都会回应发生在他身上的不实之辞吗?
一无:有人会,有人不会。
师父:你害怕的就是你要穿越的,经历这个过程吧。
一无:我该如何处理?
师父:你怎么处理都是对的,只要保持一份“觉知”和“看见”就好。
一无:我看见了我的“受苦”。
师父:哪里纠结就要从哪里出发。
哪个境界让你有苦受,就要专门勇敢面对那个境界去修,了缘、了业,苦尽则会甘来。
一无:知道了,谢谢师父。
师父:还有,你没有那么重要,没有几个人真的在乎你,真假真的那么重要吗?
一无:是的,我看见了我的自大和傲慢,我看见了我的贪、嗔、痴、慢、疑,在交错反应,当它反应成我认为的足够真实的时候,我就开始迷失自己了。
师父:最后送你一段话,好好觉知和修行。有人批判你、辱骂你,如果你不持态度、不回应他、如果不动,那么他就是在帮你消业;如果你能舒服自在的活在他面前,那么你就是在度他。
一无:很惭愧,我没有做到。
师父:你可以做到,如果你的世界足够大的话。
一无:收到。谢谢师父。
修其善则为善,修其恶则为恶。你的想象世界足够强大,无论怎样的情境你都会一种轻松淡然自在:如同水里的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游;泛舟江上,青山绿水映照,知音相伴的畅快;如在绝妙琴声中,感悟到漫卷漫舒,空灵晶莹之境......
心,足够强大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追求一种完美的人格。而我们的老祖宗早在《大学》已经阐述此类观点。也许会有人以为大学是士人君子事、乃至事君主事、与黎民之间有所隔阂;其实他有普适性,“自天子以至于熟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一是人人可学,人人相关。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燥;镇静不燥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修身养性是所有事情的根本,怎样修身养性唯有学习。知道是什么并不知道为什么,可能信心不一定百分百,知道是什么同时明白为什么?你会对浩瀚的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对生命的真相充满强烈的好奇,学习的快乐不是来自于功成名就,学习的快乐来自学习本身、来自好奇心得以满足得以进一步的好奇……当你的心足够强大,你的品行修养早已习得!
爱因斯坦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人认为每一件事情中都充满神奇,另外一种人认为这个世界没有什么神奇?抱着这份对万事万物的好奇,我看见了花开花落,春去秋来;洒进窗台的阳光,吹进发间的晚风;我发现了那些生活中蕴藏着的小小美好,是生命中最动人的细节和回忆……
当你的心足够强大时,每一天都是生命中最完美的一天,鸟儿在空中翱翔,飞得好高,这天很完美,微风轻拂,你会安闲自在,世界为你让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