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换一张词表,上页词表接下去好多贬义词,大过年的也讲究一点,这张词表多半和过年有关,就做它了。抄一遍~
腊月,初旬,展览,蒜瓣,饺子,翡翠,杂拌,栗子,爆竹,风筝,预备,彩排,鞭炮,寺院,彩绘,逛庙会,麦芽糖,走马灯,七零八碎,万象更新,张灯结彩,剧种,面具,激流,发誓,旷野,演绎,布局,和睦,酷热,激昂,抽象,韵味,哄堂大笑,别无所求,蜂拥而至,铺盖地,肃然起敬,美不胜收。
腊月。腊月的“腊”字应该有什么出处,没查,不清楚。谁都知道腊月就是农历十二月丶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月那意思。我是腊月出生的,就算对这个月最有感情,记忆中这个月里的重要事情往往更鲜明。另外它是新旧交替的一个时间点,承前启后,很重要的一个月,人们往往在这段时间要对过去的一年进行总结,并对来年进行展望和计划。
记忆中我小时候的腊月和现在完全不一样。首先气候不一样。50年前天气冷好多,一到腊月,总有几场大雪,水塘里的冰能驮得人起,屋檐下的冰挂最多有一尺多长,底部手腕粗。一到冬腊月,我的脚手都冻烂了,紫黑紫黑的,尤其脚后跟那里真麻烦,烂肉都粘在袜子里边牢牢的,血肉模糊地渗到袜后跟外面,晚上根本脱不下来,洗脚在热水里钻心的痛;手背像馒头一样,双手背外边那里各一个大洞,惨不忍睹。别的小孩好像没有我这样怕冷。下雪时还并不太冷,雪静静地下着还有点暖洋洋的味道,下雪之前和化雪时最冷,当然有时也风雪交加。关于冷这点上,我是最害怕腊月了。
然而,我又最喜欢腊月了,老早就盼望着腊月快快来到,因为一到这时就快放假了,我一直是讨厌上学的,喜欢自由喜欢清闲,无人管束,和伙伴们一起玩多美哦!放了假,实在太冷我就窝被子,用烘笼烘烘暖,或去灶门口烧火,又做了事又暖了身。但大多数是去和伙伴们一起疯玩,冷,早丢到脑后了。踢毽子丶去村外烧野火是我们最喜欢的。
腊月“干塘”~把水塘抽干捉鱼啊~是最美妙的事。队里派人首先把塘坝挖开先放它一天,放掉一大半水,然后大人们用小水车人工一下一下往外车水。到最后水不多了,鱼感到惊慌了,时不时跳起来,我们一群小孩就起哄,大叫,鱼显然有听觉,嗬,鱼全跳起来了,真好玩!
那时也没长靴,捉鱼的人赤着脚下到塘底烂泥里,等抓完鱼爬上来他们的脚都冻麻木了,洗干净后那脚杆红彤彤的,往往马上烧起一堆火,他们把赤脚放在火上烤烤,慢慢才复苏。大鱼一抓完,小青年们就下塘去了,叫“衬滩”,寻找大人不要的小鱼。衬滩时有人万一捉到大鱼就立马成了新闻,令人羡慕。乌鱼最容易被遗漏,它们喜欢藏在稀泥里。我怕冷又怕割脚,我几乎总没下去。我喜欢沿着车水流过的田沟寻找一番,也有收获。有几年,先打破并撬开厚厚的冰层才能捉鱼,那个冷!接着分鱼最兴奋了,当天晚上就有鱼吃,小鱼爆咸辣椒,或鱼煮萝卜,那饭吃得分外有味。现在的鱼不是从前那味。
腊月一般总有一两条老牛要倒下,于是接着有牛肉吃,牛杂分外好吃。队里还打豆腐,油炸豆泡,分到各家有大提篮,10斤左右。白豆腐一家一板。分工分粮丶增产粮,也是在腊月,一担又一担地往家挑,缸缸缽缽全装满了。还分柴火,,,年终算账,我们家在我出学门之前总是超支户,到1976年,我挣工分,开始成为进钱户。反正腊月一到,大人们的脸上总挂着笑容,也不骂小孩了,气氛分外祥和。另外,一到腊月,我生日到了,就要让我吃点好菜,至少要炒碗蛋。不过,又长一岁,让我每次都感到有一丝惭愧~天啊,我都这么大了!
反正,童年时代每年的腊月丶尤其是大年夜那个满心的欢乐简直是无法形容,那红红的对联,那脆响的爆竹,那暖洋洋的大年饭,那无忌的童言,很值得回味!
我们村从前在这一带是从不缺粮的生产队,周围很多村里粮不够,有时到我们这里借。从1976年,大队把我村(生产队)的田地瓜分了好多走了,从那之后我们村口粮开始紧张了,生活水平下降了。还好,这过了不久,改革开放到了,分田到户,大家可以自由外出挣钱,于是年青人纷纷学手艺,不少人很快就挣到了大钱。老早我算是最幸运的一个,全村第一个考上了学丶吃上了国家粮。开始很让人羡慕,慢慢教师不香了,至少有30年不香。现在我退休了,一月拿6000,不管别人怎么看,我挺知足了。和童年相比,现在的家庭财富上涨了100倍不止,我们现在没理由不高兴啊,然而如今还是很难找到那时纯纯粹粹的欢乐,童心难得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