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浅析系列之《孟子》体悟岁月
「浅析系列」《孟子》(万章上)第七节

「浅析系列」《孟子》(万章上)第七节

作者: 霜月洞天 | 来源:发表于2020-05-12 23:14 被阅读0次

前言:此节,依旧回到万章与孟子的对话中,全节内容围绕“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展开。

说明(写作手法):伊尹。

赏析(史实):

①、伊尹所处的时代是为最典型的“迷世”时代,我们都知道盛世中百姓安居乐业,乱世中百姓水生火热,而较少能体会“迷世”的状态。然,此节内容中伊尹所处的时代即是“迷世”。由“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可知时下并非盛世,否则也不会幡然改曰。由“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可知时下也并非乱世,否则伊尹也不会出山辅佐商汤,且若当时正逢乱世,当时应以灭汤为首要任务(救民众于水火)。所以,综上所述,可知当时的时代是为迷世。

点:如今的时代就正处于迷世时代,在《孟子》原先几节内容中有提及过盛世、乱世、迷世的转化过程。

②、在汤继位初期,天下大旱,民不聊生,汤与大臣想尽一切办法用牺牲祭天,祷告祈雨,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直至商汤以自身为牺牲准备祭天时,天降甘霖,还世间一片恩泽。

在史实状态下,伊尹不认为汤是有尧、舜之大贤的人,且汤在即位的时候也并没有来自于天地的祥瑞(反而因为大旱,差点失败)来配合(映衬)汤的上台,汤作为一个“凡人”所最终采取的方法也仅是牺牲自己而顾全其治下的百姓。这也就告诉我们:只要拥有怜悯(同类)之心;敬畏天地之心;贯彻人伦常理之心,再加上百分之百的诚意,就算时代、风气抛弃他,天地也会挽留他,他也自然而然地得以生存下来,完成自己的使命。

引申1:

在迷世中,君主是迷茫的(换言之,若汤与尧、舜相仿,则不会出现迷世);百姓是迷茫的,只有耕于有莘之野的伊尹是最清楚的。另言之,若把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范畴扩大,当其能够企及时代的高度的时候,我们会把“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话看的更清楚。

汤(君主)当时(还未即位)还处于夏桀的统治下(好比周文王处于商纣的统治一样),被世俗的动乱所蒙蔽了双眼,被限制思维和行动是情有可原的,是为当局(时代)者迷。而,作为躬耕和割烹为业的伊尹来说,除了耕种与烹饪外,即是以士的身份知晓、追寻、研究、贯彻尧、舜的大道,较商汤而言更为容易,是为旁观(时代)者清。也即,朝中之人,日理万机;在野之人,效贤仿圣。前者,为天命;后者,为辅助天命,此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为平行时代。

而,作为垂直时代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就更好理解了,现今的旁观者对于古时的当局者而言是清明的——古时的哪些东西需要我们传承,哪些东西是我们必须做到的和不能做的等等;未来的旁观者对于现今的当局者而言亦是清明的——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与创新是为后代的责任与义务。我们到底是现今还是未来,是传承还是创新,仅凭自己对自身与时代的认知就足够了。

引申2:

一个人最大的诚意是自己的生命以及由生命所诠释而出的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但是,此间并不代表生命可以随时舍去(若当生命为草芥,则又误解了“诚意”二字),只有当生命的意义是为了成全更多的生命或是更深的人性的时候,可以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天地评判(心志不纯良的人,是不敢把自己交给天地的),是去是留,是生是死,天地一定会给你一个最为公平的答案(这答案并不是给予那些欺世盗名之辈的,而是给予那些敬畏天地,爱护生灵的人的)。补言之,当天地给出的答案是留或是生的时候,天地会给予你一扇只属于你一个人的窗,而你所要做的即是打开这扇窗,迎接并完成自己的使命。

赏析(大意):

伊尹的“既而幡然改曰”,是为真正的开始以辅佐天命的身份负担起对君主、百姓的责任——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且,自抗于先知、先觉者,使自己立于不败的洁身之地(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不受汤之币帛,在洁身自好的同时,以身作则,于情于理两相齐全之下,成为了汤的辅臣。

引申1:

高于、重于权势、金钱、地位的是人心(向背);立于不败之地的是人性(光辉);善于教化的是人格(魅力)。要使得自身的所言所行能够在人伦、常理中起效,而不是在某个特定环境中屈就,就不能屈从于外物的淫威,只有这样,自身才能洁净,洁净才不会受到诟病,也即是无敌的存在(换言之,一个人会失败,会倒台,更多的原因在于其自身不洁,使得周围的人有机可乘,打压其所在立场)。

引申2:

看似只有古时所谓的天子或心系天下的君子才能把对人类的生活与教化看成是自己的重任。其实不然,作为同为人类的族群对他人所负担的责任,亦是对自身的负担(诠释自己在人世间的意义),换言之,这份责任即是现存于世的职业责任——教师以传道受业解惑承担责任,诠释自己的教化意义;医生以悬壶济世承担责任,诠释自己的救助意义;农民以躬耕承担责任,诠释自己的供给意义等等,每一凡人代替着原先几位圣贤的能力与作为继续为世间承担属于自己的一份责任,使得人类能够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未来。

另:言归正传,反回“伊尹以割烹要汤”——伊尹通过自己当厨师来向汤求职。

引申:一个人展现在外的气质,由其心性决定,这也就是为什么躬耕之人有时气宇轩昂(光明正大);而位居高层的有时却是一副卑躬屈膝之样(贼头贼脑)。换言之,真正不会骗人的是一个人的由内而外透露出来的气质,而这所谓的气质刚好与每个人的第一感觉相契合,若要判断此人是否能够相交,则需要动用自己的第一感觉去判断,也许有的时候会比较片面,但,有的时候就刚好差那么一个环节,能让自己规避一些本不应该出现的问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析系列」《孟子》(万章上)第七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luw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