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升迁失落,往往使人情绪激动。意外的收获使人惊喜,意外的失落使人愤怒。喜与怒总是与一定的人际遇有关。
感情是可贵的,但是不能感情用事。如果说感情能骤然爆发出使事业成功的力量,那么理智则是通向事业成功的桥梁。感情一旦失去了理智的约束,就难免会把人带入失败的深渊。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河里有一种叫作河豚的鱼。它喜欢在桥墩间游来游去,有时一不小心,就会迎头撞在桥墩上,于是它便怒气勃勃,无论如何都不肯游开。
它怨恨桥墩,它怨恨水流,它怨恨自己……于是,它张开两腮,竖起鳍刺,满肚皮都充满了怒气,浮到水面上来,许久都不动一动。
这时,一只水鸟掠过河面,一把抓过圆鼓鼓的河豚,享受了一顿鲜美的午餐。
一般来说,青年人好胜逞强、血气方刚,情绪波动大,更易发怒。通常情况下,发怒容易使人失去理智,给我们的身体乃至学习、工作和生活都会造成危害,所以我们应该加强自身修养,做到克己制怒。
常言道:“急则有失,怒则无智。”发怒时人常常会失去理智,因此古人云:“怒不可以兴师。”《孙子兵法•火攻》中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瘟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文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意思是说,一国之主,不能凭一时的愤怒决定兴师,一军之将不可以凭 一时之间愤怒而率众出战。因为怒而兴师出战,很有可能会决策失误,损兵折将,导致被动局面。愤怒之后可以重新欢乐,怨恨之后可以重新喜悦,但国亡不可复存,人死不能复生活。所以,兴师动众,一定要有利而动,无利则止,慎之又慎。
历史上有许多因“怒而兴师”导致的悲剧。
楚汉相争时,项羽吩咐大将曹咎坚守城帛,切勿出城,只要能阻止住刘邦15日,便是有功。项羽走后,刘邦、张良,使了个“骂城计”,派兵进抵城下,指名辱骂,侮辱曹咎。于是,曹咎怒从心头起,立即带领人马,杀出城门。汉军早已埋伏停当,只等楚军出城,一见楚军入瓮,霎时从四下里杀出,只杀得曹咎全军覆没。
对于一个聪明的领导者来说,一定不要怒而决断;对于一个头脑清醒的人来说,应做到避免怒而行事。明白事理的人都会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心情不好,精明的人还要懂得在自己不清醒的时候决不采取任何行动,要等到能够对自己面临的难题付之一笑才可采取行动。
愤怒时不采取任何行动,“三思当举步”,这是容易发怒者避免失误的最好妙法。一个高明的人应尽量做到少怒,最好不怒,这就需要我们掌握克克制怒的本领。
1)要锻炼息怒。怒,一般是短时间的生理反应,因此,莎士比亚把怒比为“激情的爆炸”。此刻制怒的关键在于掌握时间,延缓时间消耳“激情的爆炸”,就会使怒慢慢地平息下来。
如果争论激烈,用词尖锐,则宜暂时停止,待双方平静下来,是非逐渐就会明白。
2)要合理泄怒。怒火中烧,怒不可竭,如果把委屈、冤枉都憋在心里,久而久之很有可能会抑郁成疾。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终使其发怒而死。当我们泄怒时,可以寻找适当合理的方式,因为宣泄是人人都会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正确、合理而又不损伤他人利益地宣泄,这也反映出一个人良好的涵养。
当然,我们讲制怒,并不是不许怒,成为事事无动于衷的胆小鬼。岳飞脍炙人口的《满江红》中说“怒发冲冠,凭栏处,”表现出正义之怒。钟馗抓鬼的传说中记载?“钟馗听说一具鬼子,怒从心生,拔剑就砍,”表现出凛然之怒。这些人性中的合理愤怒是值得去效法的。
我们所说的制怒,是克制在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中所不应发之怒,以及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冷静的头脑,从而做出理智判断的处理方法。一个人最大的教养就是懂得退让,方显大气;知道包容,方显大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