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父亲式教育到不纠结

作者: 扶风长天 | 来源:发表于2017-06-18 17:55 被阅读54次

今天父亲节,在这伟岸的日子里,有很多关于父爱如山的情怀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绽放,祝福!

我想聊的是由父亲式教育联想到的一些事情。

由父亲式教育到不纠结

父亲式教育是个啥?

父亲式教育究竟是什么?我也说不好,对于教育来说一万个人一定会有一万种定义,但是每个人都会基于自己的认知带给孩子自己能给予最好的教育。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教育中,总会有一些普遍的特征是难以磨灭的,比如《摔跤吧,爸爸》中的父亲,就是典型父亲的形象:威严,担当,少言,决断,默默付出。

父亲式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为孩子剔除多余的选项,然后指导孩子去实现 。所以就像是《摔跤》中爸爸为自己梦想给孩子设计的道路,看起来是自私的,实际上,人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错误的道路,条条大路通罗马,坚持践行才会有所成长,而不纠结,是坚持到曙光的必要条件。

在物质和信息大爆炸的这个时代,我们面对的已不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的问题,比如我们经常会问:“中午/晚上吃什么?”,“看什么节目/电影?”,“买哪种牌子的商品?”,“我该找什么样的工作?”,这些问题在上个世纪提出,意味着没有,或者很难实现,可现在意味着纠结。

所以,我们可能更希望有人告诉我们具体的选择,比如:“我带你去一家好吃的饭店...”“我知道一部电影非常好看...”“手机就用XX牌子,因为...”“你就在这个行业里干,肯定没问题,因为...”。

至于这种不纠结的人是否是父亲式教育的结果,不得而知。可是这种思维方式是需要积累才能沉淀出来的。如果一个人从来都没有将一件事情坚持至成功过的话,那么,未来的人生一定会面对太多的纠结,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只有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人去走某一条路,而是教你如何成功的走完一段路,这样就能知道走路的过程会碰到什么,该如何面对以及该如何走完全程。

父亲式的教育的优点在于霸道,好逸恶劳是人的天性,成长这种事情只有经历后才会懂得方法。很多事情不是我们做不了,而是每当面对岔路的时候就会放弃,有时候,最好的选择反而是没有选择。

父亲,或者任何人给你指定的某一条道路也许不是最好的选择,可总比一直纠结走哪条路要强。践行是成长的唯一方法,而坚持是践行成功的必要条件。

最后,我个人认为的:

不纠结是坚持下去的唯一方法,而非毅力。

由父亲式教育到不纠结

什么是纠结?

纠结也就是选择困难症,很多毒鸡汤说纠结的本质是因为穷,可即使够富有,你将所有喜欢的衣服买回家,难道你能将所有的衣服穿在身上?我们依然面对该穿哪件衣服这一选择的困扰。所以,纠结的本质是选择太多和认知不足。

1、选择太多自然不必说了,在三种饮料里选一种很容易,在三千个品种里让你选一个饮料你自然崩溃。

2、认知不足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你所选择的事物认知不足,二是对自己的需求认知不足。

对选择事物认知不足是很正常的事情,理性来说,选择是一系列数据的对比,而人脑对数据的分析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当产品种类多,而需要考虑的参数也很多的时候,我们就很难对比出产品的差异,从而选择最优的一项。(画外音:人工智能的未来就会解决这个理性层面的东西,一键选出最优产品,对数据的分析,电脑完爆人脑。)

对自己需求认知不足是个人认知能力的问题,是可以改善的事情。也就是说,面对爆炸性的信息,你的需求究竟是什么?这个是需要自己对自己的需求抽丝剥茧,逐步探知的,在这方面,反而商家比买家更知道他们的需求。这也是销售存在的价值,实际上,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那么,纠结有什么坏处?

纠结最大的坏处就在于内耗,很多时候,我们大脑处理纠结的消耗要远远大于解决问题的消耗。毅力和肌肉一样,用多了都会疲倦,然后无力。靠毅力完成的事情对大脑的消耗太大,最终,所谓的靠毅力就能坚持一定个伪命题。

由父亲式教育到不纠结

如何不纠结?

既然纠结的原因在于选择过多和认知不足,那么解决纠结的方法就一定在于减少选择和认识自己的需求(对事物的认知完善既然无法实现,就不列入考虑范围)。

1、如何减少选择?

减少选择的最好方法就是让自己没得选。比如说想早起、健身、自律。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军营或者监狱。到了这里,不会再在早上起床时纠结要不要再睡一会儿,不会再想着今天要不要做俯卧撑,仰卧起坐,不会再想着自己晚上要不要晚点睡。因为,你没得选。当然,这个例子比较极端。

换个自身的例子,当年健身时总是很难坚持,因为要么下班吃完饭就不想动了,要么碰到个好的电视节目就不想动了,甚至有时嫌收拾健身装备麻烦也会不想动了。完全无解,毅力可以坚持三天,三天后一定是毅力耗尽了。

后来改变策略,将健身的装备背去上班,下班后先健身,后回家。效率直接翻倍,究其原因,以前可选择的余地太多,健身和工作,和吃饭,和出门,和电视等等都在发生冲突,都可以选择,现在,只剩下两个了,要么健身,要么回家。

2、如何认知自己的需求?

认知自己的需求就比较难了,这是多方面素质及人生阅历综合而出的一种素质,因人而异。最有意思的是,之所以认知自己的需求比较困难,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选择太多。比如很多人之所以纠结上班还是创业,是因为这两种选择渐渐都是成立的,再往前推三十年看看,那时候所谓的创业只是因为没有工作可以去上班。

由父亲式教育到不纠结

不纠结可以多牛?

扎克伯格的衣柜里只有一种颜色和牌子的T恤衫,通常开着自己的本田飞度上下班。与财富无关,他了解自己的需求,也知道面对选择会消耗他的精力,所以选择了极简的生活,很多富人都会选择这种生活。

《天道》中有一段描述丁元英的话依稀是:“复杂的人往往追求极简的布置和装饰,因为他们内心已经非常复杂了,所以容不得生活中再出现混乱的事物。”

很多人选择盲目的极简,活跟风式的断舍离。一个事物或者道理都是有前提设置的,这个设置通常都是陈述人假设大家都知道,所以没有说。也许这就是世间一切误解的根源吧。

由父亲式教育到不纠结

结语:

写到最后,我才理清楚今天脑海中想要表达的主体——提高认知思维,减少人生所面对的选项,然后买定离手。

由父亲式教育到不纠结

相关文章

  • 由父亲式教育到不纠结

    今天父亲节,在这伟岸的日子里,有很多关于父爱如山的情怀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绽放,祝福! 我想聊的是由父亲式教育联想到的...

  • 从纠结到不纠结

    在雾霾满天的日子里,心也长毛了,生出一颗颗打了结的小疙瘩,很纠结。开心的时候觉得自己挺拽,悲观的时候又觉得自己一无...

  • 我们一直在等父母的对不起,父母一生却在等待一句谢谢你

    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学校由学校式的教育,在家他有家庭式的教育,而家庭式的教育,无非只有三种:不舍得管,管的不...

  • 孩子教育就应该是妈妈的责任吗?爸爸只要赚钱就已经尽了责?

    中国现代家庭的大部分分工是由母亲负责养育,丧偶式婚姻和隐形式的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占大多数。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

  • 分析妈妈带孩子更容易崩溃背后的故事!

    关注济南天天教育,获取更多教育知识! 这是一个让人纠结的话题——“心情式育儿” 父母太暴躁,一旦情绪上来了,总是不...

  • 由思维到教育

    王小波说,思维的乐趣远超日常生活中吃喝玩乐所带来快乐,他坚决不能忍受被人为剥夺思考的权利和空间。 结合当时的生活,...

  • 由教育到陪伴系列

    我与我们家熊孩子的故事 我们家儿子,7岁了,小学2年级。应该从1年级二期开始,小孩的学习问题就开始困扰我们家了。 ...

  • 由梁式教育想到的

    梁启超曾经给留学在外的梁思成写过一封信,让他在学习之外要再学些别的东西,要有更多的兴趣,来把平淡的生活过的丰盈。这...

  • 父爱到位,才是最好的育儿方式

    父爱到位,才是最好的育儿方式 继丧偶式教育之后,又出现了诈尸式教育。 “诈尸”一词极为形象。 有的父亲平常不关心、...

  • 女性关系力——过好人生

    批判式教育 以前的我对我女儿的教育其实是批判式教育。因为我自己和我老公都是批判式教育过来的人。现在的我领悟到,如果...

网友评论

  • 扶风长天:@Happyhelper 嗯,你说的记住运动后的感受这种方式我可以借鉴一下,我所总结的观点是结合自身的体验进行表达,所以一定会有不全面的地方,就我本身而言一直想破的点就在于如何坚持下去,比如跑步这件事虽然我已坚持三年,可是从来都不觉得这已是习惯,感觉随时都有放弃的可能,更不要说其他想做的更好的事情,所以你的方法我一定会尝试借鉴,感谢留言,有机会常交流:blush:
    行云歌: @扶风长天 嗯嗯,好
  • 行云歌:讲的观点挺好的。可从我的认知来看,一件事能不能坚持下去,和纠结不纠结不是单一联系。譬如说,习惯。如果一件事在你选择要做这件事之后,用毅力让自己坚持,而且很重要的是如果能建立起奖赏机制,你的身体就会享受做一件事的过程。比如,我每天都坚持锻炼,为什么能做到?因为每天锻炼后,身体会有一种轻松和舒适的快乐。于是我就记住这种感觉,每当要运动时,我都会把这种感觉在大脑中温习一遍。再之后就去运动了。其实我觉得纠结不纠结倒是选择的过程,选择完了之后还是需要毅力和奖赏机制来维持过程的。

本文标题:由父亲式教育到不纠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mji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