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人突然在朋友圈卖燕窝,我手贱上网查了一下燕窝的具体说明。百度百科如何说不重要,有趣的是知乎上关于燕窝是否有营养的帖子倒是吸引了我的好奇。
双方拿出各种古代的、现代的、国内的、国外的数据论证,看得我头昏,直到一个人问了一句:“你们说燕窝不好的,谁吃过三个月以上的燕窝再来和我讲!”我仿佛看到一群热血沸腾、激昂澎湃的人被一盆凉水浇下来,然后傻傻地看着不按常理出牌的人:该你论证了,怎么……抛出这个怪问题?
燕窝历来价值不菲,不论是否真有那么高的营养价值,市面上普通燕窝连续吃三个月至少要上万块,品相好一点的估计就要翻倍。显然抛出这个问题的人有过燕窝进补的直接体验,能接招的人至少也要有相同的经历,才可以有资格与其继续辩论,那没有这种体验的人就自动退去了。
吃燕窝花个万把块的人,估计不会是省吃俭用买名牌包包装点门面,这个消费层次的人无需再用名牌包装自己。当别人习以为常的消费习惯在你眼中变成奢侈行为时,可以认真地讲,你们已经不属于一个阶级了。
“你都没吃过就说不好,是吃不到葡萄嫌葡萄酸吧?”
“可它本来就是酸的。”
“呵呵,你吃过以后,再来和我讲。”
讨论一个科学问题,却暴露了阶级差距,真的是没法愉快地继续聊下去了。
有人出门旅游只定五星级酒店,有人习惯先找快捷或者民宿,有的人则习惯先找青旅;那我们对旅行“住”的体验论点肯定不一样。
有人动辄去香港买买买,有人习惯先去天猫看有无大品牌的换季促销,有的人更喜欢在淘宝小店买仿品,那对衣服性价比的判定也不一样。
别人的偶尔是你的日常,你的日常是别人的偶尔,谈话没有交叉点,就会离的越来越远。学生时代大多是因兴趣爱好不同而自然分成的“小团体”;而很奇怪的是,成人即便爱好相同,社交也是基于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
随便举几个爱好:摄影、野营、咖啡、烘焙……
这里面摄影绝对是收入上等才能够玩的起的爱好,有种说法是“单反穷三代”,我就看见过一个摄友打开后备厢满满的镜头,至少价值20万。为了有空间放这些设备,为了和摄友们一起去拍风景说走就走,他又换了一辆SUV。
即便年薪十万,也没法与其一起玩耍,真的玩不起。
再比如野营,我以前一个同事常去荒无人烟的地方“探险”,他组团去的地方大都风景奇美,吸引了很多慕名而来的“团友”,其中大部分是开着路虎来的。一路路况奇差,这些车子就算底盘拖了,只要还能开就绝不会绕路。每次回来都有人晒修车单,小辄几千,大辄几万。后来我同事就不再组织了,恢复了自己双腿探索大地的习惯,理由之一就是装备太贵,修车更贵。承担不起,不玩了,热闹不凑也罢。
喜欢咖啡,就和喜爱咖啡的人一起泡咖啡馆。每次咖啡馆小聚的费用都不算什么,土豪都是大把银子扔在进口咖啡豆和咖啡机上。没事做个冲泡咖啡的大比拼,咖啡粉一旦开封就要尽快用完,用不完就要倒掉,否则影响口感。
咖啡社团和烘焙社团一样,没有一定的“闲”和“”钱”,是没法融入的。
毕业后的两年其实最快乐,虽然薪水不高,但也没有生活压力,同龄朋友间消费也都差不多,时常小聚。现在看看以前去过的地方,都是那几年去的,结婚之后,开始考虑小家庭的未来,反倒感觉压力重重,不敢再当月光族。
很同情现在的90后,刚毕业就感受到了房价的猛涨,直接面对生活的压力。我一个90后同事刚刚买了房,工资大半还房贷,每天只敢吃10块钱的盒饭。他目前还单身,按理说该是最无忧无虑的时候,却过早地背起了房贷,即便明知要还30年贷款,也咬牙买下了房子,因为害怕以后再也买不起了。
一套房子的首付掏空了父母一辈子的积蓄,你还好意思谈生活情调和兴趣爱好?为了基本的生存,缩减不必要的开销,减少社交的次数,慢慢会退出以往的朋友圈。难怪已经把25岁列入中年人行列,每天算计着生活费,早已没有生活的朝气。看着每个月银行账单,哪里还顾得上诗和远方,赶快打满鸡血去上班。
少喝一杯咖啡,少换一个镜头,就能早一天还完房贷,早一点摆脱苟且的生活,早一点获得人生的自由。
自由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
想旅游,说走就走;想赖床,一觉睡到自然醒。
人生是一场不过百年的体验式游戏,想尝尝葡萄就去争取,吃过方知酸甜。“求而不得”是痛苦,心里总是惦记必定不好过。伸手够到的过程才是体验的重点,才是真正的欲望所在,结果并不重要。
阳明先生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专注于自我感受和世界的变化,就会脱离外界本身的诱惑。
认真地做该做的事,不迎合别人眼光,不纠结自我踌蹴;不拒绝品尝燕翅鲍,不介意享受路边摊;不羞于未知,不执着偏见;富人面前不怯场,穷人面前不骄纵。能开心吃大饼卷肉就咖啡,也能细心安排一场地道的礼仪盛宴。
不仅生活要安稳富足,心态也要平和快乐,所谓“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毛主席老人家诚不欺我,这才是最美好的生活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