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为政者勤于修德,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以德为本,远古时期的三皇五帝,尧舜禹,修德爱民,作为领导者,要做到治国五点:敬事,诚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这五点都是君主(领导者)修身修德的一种指向方针,合理,利民,能够得到民众拥护。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用一句诗来概括,那就是思无邪。”
古代有采诗官,上位者以采诗官采风的诗来观察风俗、知得失、自考正。诗本就是传唱的,民间一首诗的选材,填词,修订再到传唱含有作词人的思想,囊括了当时各地百姓的生活,流传广,直白,更贴近底层生活,对底层人民的生活是不错的参考,统治者可借此观察各地百姓的社会面貌。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政治来领导人民,用刑法来管理人民,这样子做,人民只会苟且服从以免于刑罚,不会想到所做的是不是可耻。用德行来教化人民,用礼来规范人民,人民不但守法知耻,而且能改过向善。”
以严法治国,百姓少说少做甚至不说不做,这可以参照清朝的文字狱,作为封建专治政治的产物,人人自危,进狱者十不存一,酷烈的刑罚手段,百姓是害怕而不是心服。堵不如疏,少用刑法去逼迫百姓去服从政令,用道德去引导百姓,用礼法去引导整顿不从者,再不从采取刑罚,这样守法知耻,改过向善反而会多一些。这里有并不是完全赞同儒家的思想,因此夹带了一些法家的思想在其中。
子曰:“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求学;三十岁时能运用所学的道理以立身行事,不为外界动摇;四十岁时能通达一切事理,没有疑惑;五十岁时能知道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凡所听到的都能明白贯通,心里不再有起伏不平;七十岁时能随顺心里所想的去做,一切自然,而不会逾越规矩法度。”
夫子提出的这些,普通人终其一生都在探索,你我皆是求者。这一则是争论很多的,可谓是众说纷纭。关于“三十而立”的解说观点,有的认为能够阻挡一面,经济独立,有稳定的事业。有的认为就是成家立业,我认为就是有自己的一套行事准则,能够把所学的道理(主打传统优秀美德)整合成自己的道,能够去践行,坚定而不动摇。其他的大多争议较少。
![](https://img.haomeiwen.com/i29218381/2ca8b9160fd399ae.jpg)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向老师请教孝道。孔子说:“不要违逆。”一日樊迟为夫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孝道,我回答:‘不要违逆。’”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做儿女的应当依礼来奉侍。父母过世了,要依礼安葬,依礼祭祀。”
这个还是与前文中的“孝顺父母要内外兼修,孝养父母要父母身心俱安,不能表里不一,这是父母在时。亲人过世遵从礼仪穿戴,对其哀悼追思,谨慎治办,哀悼为重,对祖辈先人祭祀时要诚,要敬。《孝经》中提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厚德由孝而来”,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礼,仁在孝的两大体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