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陈丹青

作者: 书朗 | 来源:发表于2017-01-12 16:44 被阅读86次
    少年陈丹青

        很久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有一对千里迢迢来阵地看望儿子的父母,他们受到了首长的接见,当被告知刚满18岁的儿子在战役中光荣牺牲后,他们强抑心中的悲痛——儿子是为保家卫国牺牲的,这是荣誉,是骄傲——绝不能哭!还在领导们的簇拥下观看了电影,母亲的低声“饮泣”和无焦距的长久呆望,父亲对首长“恭敬而凛然”的神情,众年轻士兵聚拢在母亲身边喃喃“你就把我当做你的儿子吧!”的一个个瞬间,作者描绘地非常真实,立体,震撼,没有超强的观察力和如有神助的文字,是断然写不好这样的故事的。那时我记下了作者的名字——陈丹青,咦,他不是画画的吗?文字怎么这么好!

    文字好的作家中国到处都是,我心中判定好作家的标准却只有一条:是否有正义,有良知,有社会    责任感。这也是我喜爱张承志、陈丹青、韩寒的原因。我读的书不多,而且我的阅读时间非常有限,我不想把阅读时间浪费到那些所谓的成功学、鸡汤励志、含泪劝告等无关痛痒的书中去,我渴望阅读时那种电光石火间的怦然心动,令人会心一笑的默契,振聋发聩的呼喊,合上书卷后的默默沉思,几天几夜都沉浸其中回味的感觉……环境变了,心境也变了,如今要读到令人心仪的书,太难太难了。

        在书店看到陈丹青的书,就是这样一种有趣的体验,全套五折,甚合我意,全部拿下,顿时觉得赚了个盆满钵满——不愁没书读了!

    陈丹青

        陈丹青的样子是很好看的,他的朋友说他很像“中国文人”,他的学生说他“是比中国人还中国人的中国人”,或许留美18年的经历使他隔绝于极度功利和实用主义的转型期中国社会,避免沾染了一身的市侩气。归国后担任清华美院教师,他一度认为美院学生完全没有考政治、英语的必要——看他和美院的领导坐一起开会,那场面会让人觉得尴尬滑稽。后来就辞了职。但他还是会对学生说:就把它当做一种磨练,既然必须走这一条路。

        阅读陈丹青的文章,是愉快而过瘾的。不记得是从哪里看到的,陈丹青的文笔延续着民国的遗风,是优美、优雅的中文,犀利,风趣,活色生香。在《多余的素材》一书中,上海弄堂里无所不能的“小流氓”,清贫快乐的拾荒人,风华绝代的民国名演员……无不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他凭借着深厚的修养和广博的见识坚持着自己“情不自禁”的表达,我想,这只是源于他这个中国人对这片土地的深爱,在就事论事的同时并未停止对体制和国民性的旁敲侧击。就在我们甚至孩子们也习惯了合唱和“假大空”的写作时,突然面对这个上来就批评体制、直言想法的老知青、真愤青时,那种冲击力是巨大的。他的文字从来不会无关痛痒,在大多数人认为陈先生自己在画室里画画挣大钱,日子好得很,何必忧心去表达,我却认为这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情怀。

        如今整个社会欣欣向荣,一派和谐,和人相见,话题也是买了几处房子,装修用什么地板,买了什么好车,其间情绪无非两种:艳羡,自得。这些话题,哪一个不是当今人人追逐、时时探讨的伟大事功,概莫能外,我听见以后常常发呆,以为自己是此间的废人。但在陈先生和他喜欢推崇的文人这里,我却看到了中国文人的风骨,干净,潇洒,有性格,有情怀,他们在书房里深沉思考,写文章,发出去,激荡世人。

        时光不会倒流,那样的文人,如今不会再有了,但在沉闷的生活里,看见陈先生的书,情不自禁要感到“也仿佛有光朝心里照进来”。照进来,幸亏年轻,还有时间阅读,还有时间思考,还能写下这些。


    喜欢的话,这是我的主页,谢谢您来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读陈丹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mzd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