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落的古村

作者: 粥粥摄影 | 来源:发表于2017-03-02 14:59 被阅读59次

    春芽萌动,阳光怡人。晌午过后,与友人驱车来到那个神秘的古村落——榆次后沟古村。这是距离太原最近的一个古村,从城西经中环一路向南,穿过榆次城区,沿着大道而行,一小时的车程,便看到了后沟村的路标,左转驶入,连绵数公里的塔松小路,经过两个村庄,沿路向上,不多会儿,抵达了后沟的景区入口处。

    一下车,抬眼看去,一面陡立的黄土山崖矗立在我们的左前方,河沟对面是一小型古庙宇,竟不见鸡犬相闻、炊烟袅袅的村落。下午的后沟,荒凉安静,不大的停车场停放着不到五六辆小车,入口处只有一个老大爷坐在那里检票。带着“村落在哪儿”的好奇,来到售票处,售票的姑娘耐心地解答了我的疑惑。

    后沟古村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数千年的雨水冲刷形成了千万条的沟壑,黏土与矿物质使这里的土质十分坚固,可随意挖凿而不会坍塌。左前方看到的那面黄土山崖就是因长期水流而自然冲刷出的。这座山崖就如同后沟的黄土照壁,把整个后沟村遮挡起来。据说当年日本人也曾到过这里,只看到这面黄土崖,没有看到村庄,脚下又有河水挡道,以为没有人烟,则没有向前走,使后沟逃过一劫。

    后沟古村的地理位置位于榆次区东赵乡,全村的占地面积并不大,村民有75户,250多口人。这在靠天吃饭、靠地生存的过去,后沟是非常富足的村落了。后沟古村的建立,据记载由山东清河的张氏祖先张春晖在唐朝迁来于此,距今至少有1200年了。过检票处,走进河沟对面土坡上的那座古庙宇,发现它是古村的治安警卫室。

    依土坡路而上,“后沟古村,农耕文明”的粘土雕塑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是由冯骥才亲自题词撰写的。路旁篱笆里的杏树花了,还有几只土鸡悠然自得,抬眼向上,豁然开朗,烟火人家,路旁树下闲聊的村民,鸡犬相闻,朴素安然。映入眼帘的不是山石,而是土坡、土崖、土窑,古朴的前朝遗迹,依崖就势,层窑叠院,错落有致。弯弯曲曲的石块小径,通往家家院落。

    往前百余处,就是龙门河石桥。石桥的右侧有一观音堂,依山而建,座南朝北,与村中的玉皇殿隔河相峙。拾阶而上,进得观音堂内,竟然有钟鼓二楼,明清风格的建筑,砖木结构,观音、送子、财神等塑像不一而足,房檐贴绘有龙纹彩绘,院内柏树参天,院内空无一人,凭添几许幽深意境。

    过石桥,顺着石块铺就的小路而上,迎面就是一株空心槐,斑驳干枯的树皮,极目沧桑,乍看已经枯死,可每每到了夏日,这株古树枝繁叶茂,鸟儿啼叫。紧挨着它,是村里的古戏台和玉皇殿。古戏台和玉皇殿,在一个坪院内,两两相望。沉稳大气的古庙宇和戏台,吊柱暗悬,斗栏明纹,精巧的砖、石、木雕,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依然清晰可见。古树、平坦的院坪、戏台、玉皇殿,构成了后沟村的中心,据记载,这还是当年的村委所在。

    玉皇殿侧旁,是通往上面的小路。一路上,都是古朴的窑洞院落,它们大都是依崖而建的半窑式的四合院、三进院落。院落大门几乎都是一式的两扇木门,用砖土围起来的墙院。最受人称道的是“窑中窑”,“窑中窑”位于古村山坡的半栏间,窑中窑指的是一溜四孔正窑之中,里外屋都是窑洞,这种巧开天窑的方式,四季恒温,里窑还有天窗,光通气爽,比起常见的北方民居窑,不仅在空间上有了足够的延伸,还解决了透气和光照的问题,足见院主先人的聪明才智。

    在小路的左侧黄土崖上,远远地就看到一处独特,规模较为完备的三进二层院落,想必当年院落的主人家必是后沟村中的殷实人家。我们顺道小道进入此院门,门口有一精致的石雕照壁,院内五六个设计师模样的年轻小伙,正在院内排布木篱笆等景观。原来他们正在按照古书院的功能来改造此院,院内有些许小竹,依崖而建的是四孔主窑,东西两侧都有厢房,主窑上面是比较少见的小二楼窑洞。上得二楼窑洞,便可见到后沟古村久负盛名的排水小孔,在房檐的两侧,都用土砖砌成了层叠倒三角的出水孔,每个出水孔的上方还有两个圆形的石雕,古朴好看。二层窑洞的地面是依托一层窑洞的楼顶而建,地面是精心建筑的缓坡地面,便于将二层窑体流下的积水,再次缓冲排到一层窑洞的排水沟。

    往山上走,石块路铺得整洁蜿蜒,沿路发现许多石块砌成的下水孔道,这就是后沟古村独一无二的古村民宅连网排水系统。石块小道旁的墙体上,挂有一块“古排水系统”标牌,简单介绍了排水系统的原理和基本概况。纵横3000多米的后沟古水道,遍布全村各个角落,上至巅峰极顶,下至河床出口,参差错落,主干相连,难怪有专家说:古村的排水系统可以和一流的水利专家设计的工程相媲美。古村中不少院落就坐落在水道之上,上家的排水可能会连着下家的炕下面,所以到下雨天,在家里炕上就能听到下雨的流水声,但是却从来没发生过堵塞事件和坍塌事件,这也令专家们赞叹不已。

    后沟古村地处偏僻,加之是下午时光,小道两旁的民窑几乎都木门紧闭,难得一见路人。越往古村山上走,越觉得静寂。我们沿路经过了古村的作坊区,有酒坊、豆腐坊、醋坊、香油坊。作坊区是后沟古村的一大特色,作坊往往是一个院落,半边生产,半边销售,村民们通过自己的加工和智慧,实现了米、面、油等传统生活的必需品的自产自销。在豆腐坊院外的土坪上,摆放着米扇车、石碾、石磨,微风轻松吹动着酒坊的小旗,空旷寂寥。

    我们来到了依山而建的农耕博物馆,也许是后沟村的偏僻,也许是古村开发程度不高,博物馆内只有一名工作人员在。工作人员是位大姐,我们仔细地一路游来,有些许累了,就和她攀谈起来。全村虽然在册有七十多户人家,但平时留守的并不多见,因为村里没有学校,年轻一代的村民几乎都已经在榆次和晋中等其它县市安家了。留下来的村民大都已经四五十岁,随着古村的开发,真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们很多人在自家院落里开起了农家乐,招待最多的来古村写生的美术生和摄影采风的艺术家,每到周末,也会有周边城市的人来古村体验原生态的农村生活。每年年底,政府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将旅游门票的所得部分,按人头分管理费,毕竟古村的保存特别需要村民们加以维护,让古村的民风民俗和文化得以延续。我恍然大悟,今天整个下午的游览,我加起来所见之人,不足二十来人,看来这座古村被遗落了,但它还真实地存在着。

    农耕文化博物馆共分两层,一层是主展厅,主要陈列农耕文化实物,有农耕生产、生活起居、居家陈设、精品器具,还展有砖、木、石雕艺术品;二层是“古村古风古韵”摄影展。博物馆的藏品,生动地展示了北方黄土旱垣地区农耕生产生活的场景,应证了后沟古村“农耕文化的活化石”之称。

    从博物馆出来,向山顶出发,路过“九曲黄河阵”,终于到达古村的最高点真武庙。真武庙与村南山岗上的魁星楼遥相呼应。古村不大,方圆不足一平方公里的村落有13座庙,供奉了18位神,同时每家每户都会有两处神龛。古村落的寺庙遗存星罗棋布,作为一个小村落,有完善的神庙系统,足见后沟古村当年的富足。

    我们顺着山体,从另一侧山头的石块路顺势而下,就一路看到了张家老院、张家祠堂、半坡院、吊桥院,这些院落都是典型的明清砖木建筑,古朴厚重。近山脚处,是文昌阁,这是一座上庙下洞的建筑,与村西的关帝庙,形成了文东武西的格局。毗邻文昌阁是几家层叠农家乐小院,有三两处院落的外墙上,赫然写着“后沟雕塑、彩塑肖像馆”、“后沟写生实习基地”等字样。

    穿行在古村,你会徒然觉得闯进了一片“桃花源”,它的静谧和古朴,会让人刹那间跌进旧朝时光。悠然一下午,古村那斑驳沧桑的气韵,让我沉醉其中,直到夕阳西下,久久不愿离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遗落的古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nah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