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参与了本学年第七次校级示范课的听评课工作,本次示范课由九年级历史学科徐春丽老师主讲,课题为《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再次听徐老师的课,感觉从课堂的管理到课堂的设计,从教态的从容到板书的设计都有了较大的改观。我觉得主要有两个方面值得肯定:
一、课程设计完整,体现问思课堂模式。
在教学设计方面,徐老师先是进行知识回顾,然后进行教学目标展示,在设计情景中导入新课。之后的师生共享、问题设置、自主学习、课堂总结以及当堂练习,都体现了我校“精讲精练,有效课堂”的“10分钟新课导入、问题设置、归纳提升+3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5分钟当堂检测、巩固提高、中考链接”的教学模式,教学环节完整,普通话标准。
二、立足核心素养,发挥历史课程育人功能。
2022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注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通过发掘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育人功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标准提出历史学科要着重培养学生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这是对初中历史课程的总体要求,是历史课程评价的主要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对老师授课的总体指导。在平时的授课中,老师要围绕这五大核心素养展开教学活动,不要求每节课都必须涵盖五个素养,但是能体现的必须体现出来。
在讲解“万隆会议”这一知识时,徐老师采取视频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了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尤其是周恩来总理力挽狂澜的史实,讲述了周总理参加万隆会议的曲折经历,在那样暗流涌动的情况下,周总理仍然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参加万隆会议,并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促进万隆会议的胜利召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样的处理一方面激发了同学们对伟人的敬佩之情,同时也告诫同学在面对国家危机时,应该舍小家顾大家,个人利益要服从于国家利益,同学们在情感上也得到了升华。
同时,个人觉得也有两点值得商榷。
一、学生活动设置不够多,思考问题时间少。
由于这节课内容较多,徐老师在处理上又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万隆会议这一知识点上,导致在后边几个知识点的讲解上流出的时间较少,设置的问题也不多,有的地方即使设置了问题,也由于时间不够没有给学生留出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时间,例如:在讲解求同存异方针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与会国在哪些方面存在不同,有在哪些方面存在着相同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做出总结,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
再比如,在将万隆会议的知识点讲解完毕后,老师顺势提到了万隆精神,此时若能够设置一个问题:请同学们结合万隆会议和求同存异方针,归纳一下万隆精神的内涵。这样设置会增强学生对万隆会议在国际上起到的作用和中国为万隆会议做出的贡献的理解。
二、处理重点知识时间过长,后续知识点讲解过少。
在处理重点知识时,徐老师由于对视频没有剪辑,而是把一整部片子放在了ppt中,再加上对视频播放的操作不熟练,导致处理第一个重点问题“万隆会议”时时间过长,大约占据了整节课的三分之一,所以在处理第二个知识点“非洲年”和第三个问题“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时,显得有些急促,几个知识点都是一带而过,但是这些知识点也需要教师的简单讲解,例如,古巴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再比如,虽然老师在课件中设置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虽然崩溃了,但亚非拉国家的发展道路仍不平坦,为什么?”的问题,但是已经没有时间让学生思考了。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无定法,教要有法,贵在得法。不同的老师在授课时会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只要能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做得出、用得上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