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个人公众号“精准药物”授权发布(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公众号),阅读原文
据腾讯网等多家媒体报道:2020年4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无意间发布了瑞德西韦在中国的临床试验结果。此次试验共涉及患者237例,其中使用瑞德西韦的实验组有158例,而对照组有79例。
由于副作用的影响,实验组的18例患者在早中期就停用了瑞德西韦。
一个月后,使用瑞德西韦治疗的患者死亡率为13.9%,而对照组为12.8%,这两者差异在统计上不显著。
简单来说,经过科学的实验研究证实,瑞德西韦对重症新冠患者没有明显效果:宣布临床研究失败!
连花清瘟获批新适应症治疗轻型抗新冠肺炎,系全球首批药物
据以岭药业4月14日发布公告,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有关规定以及疫情救治临床实践,批准连花清瘟胶囊处方药说明书的“功能主治”项增加“在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常规治疗中,可用于轻型、普通型引起的发热、咳嗽、乏力”。
但,这个第一,值得我们骄傲吗?值得中国药学界骄傲吗?值得中药界骄傲吗?
连花清瘟抗病毒?
2020年3月,钟南山院士团队发表连花清瘟抗新冠肺炎的研究论文,随即多家媒体以及以岭药业宣传报道莲花清可以抗“新冠病毒”!
很快,连花清瘟抗新冠病毒,遭到网友反驳:连花清瘟体外抗新冠病毒的半数抑制浓度为411200ug/L,较对照药物瑞德西韦(392.27ug/L)弱1000倍以上。
连花清瘟抗炎?
2020年4月16日,钟南山院士接受科技日报采访,亲口说出:“莲花清瘟抗病毒作用弱,但对新冠病毒引起的组织细胞损伤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也算是对网友质疑其抗病毒的回应。
但其实,据钟南山院士的论文,其抗炎和抗病毒处于同一个剂量水平,其临床给药方案并不能合理解释其药效,血药浓度的研究仍属空白。
连花清瘟的临床数据?
如果在百度检索“连花清瘟+临床”,我们无法检索到其临床实验结果的报道,只可看到药物获批或者临床启动的信息。一个获批新适应症的药物为什么不发布详细的临床试验报告呢?
但,如果我们检索“瑞德西韦+临床”,就可以看到具体的临床试验设计、患者招募及入组信息、研究进展以及最近临床试验失败的报道。失败的药物敢于示人,成功的药物却如此保密。
中药是科学是文化?
如果在百度进行“中药+文化”进行检索,会发现有2230万个检索项,如果用“中药+科学”进行检索,则有7150万个检索项。这说明,中药同时具有文化和科学属性,对其属性的讨论也从未停止。
科学家可以准确区分中药的科学和文化属性,但老百姓似乎无法做到。
科学家重视中药的科学性
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必须被被机体吸收,到达作用部位,保持合适时间的药物浓度才能发挥作用。换句话说,药物起效必须有其物质基础。
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面对疾病,其评价指标应该是不分中西医的。既然治疗新冠肺炎,那要么直接抗病毒,要么间接控制临床症状。不能是中药就可以降低标准,也不能是中药就可以网开一面。
饶毅发文认为:无论什么药物,一定需要遵循有效性和安全性两个基本标准,不能脱离疗效和安全性设置其他标准。
科学性就是要揭示中药的内在机理和规律,让非专业人士可以掌握并利用。
文化属性不能绑架中药的科学讨论
作为科学,中药应该直面质疑和讨论,淘汰无效和有毒的药物,开发新药及新应用;作为文化,则没有严格意义的对错,标榜的中药文化继承人往往不容许异见者/旁人质疑和践踏。
中药的文化属性造成一个怪相,部分人把中药神化,超越科学性,不容许质疑和科学讨论。稍有质疑中药的讨论,就言上下五千年、数典忘祖、美奸、别有用心等。
中国人对中医药的情感是复杂的,但终归要剥离其文化属性,回归其科学属性,这样才能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药,中药才能走的更远、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