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的寒暑假以来,学校都在假期免费发放一本《现代教学》杂志专辑给教师们,以便进行假期的“充电”学习 ,今年的寒假照样也不例外 。专辑的主题每次都不同,这次是关于教学的基本功问题。
杂志的前半部分很多是专家的文章,认为教学基本功是教师履行岗位职责,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完成教书育人任务必须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学基本功又增加了新的内涵 ,比如 解读教材的基本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功、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的基本功、与学生沟通的基本功、教学评价 的 基本功等。 他们普遍认为, 如果需要对教学基本功的内容进行阐述,那么应当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 ,包括对学科本体的知识,对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的把握,对恰当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对评价方法的把握,教师的板书、教学语言、现代教育技术、作图、教学实验等技能的把握。
二是师生沟通的素养,包括如何读懂和理解学生,如何在教学中调整自己的师生关系等。
三是教师的学习能力,包括对信息技术、外语、学科前沿知识等方面的学习,甚至包括如何从学生那里学到东西。
这样看来,新时代的教师需要练就的“基本功”的范围更比以前大得多,广得多。但仔细详查,也可以发现,在上述三方面的内容中,第一项似乎是首当其冲的关键基本功,也往往最能直观地让教师的风采集中显示出来,呈现在课堂活动中。 当然 ,离开了 与人沟通 素养和 自我学习 能力的支持,第一项 基本功也几乎无法 练就 和保证。而且,在第一项基本功的细化内容里,每一个被分解的具体的技巧技能也无法孤立,在每一堂课堂活动中都需要 灵活搭配 运用。抽象地分析每一项教学技能,只是为了细化罗列论述的方便,任何单 项 的技能和“法术”都无法单独圆满完成与各种活生生的“人”打交道的任务。
本来想联系当代商海巨人史玉柱专心市场调研的故事,谈研究学生如何从“有点好学”起步、到“学会一点”、再到“会学更多”的过程,着重说说我们学校可以促进哪些辅助平台,做哪些类型调研等。 实际上,研究“学”的确比研究“教”更接近教育,而师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激动的生命成长和不断 自主 学习的过程 , 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那是自然而然 唤醒生命自觉的 教育。
昨天照例登录魔灯看帖子,盛老师的一篇长文提及的问题很深入,很有现实意义,不禁敲打起键盘,作为遥相呼应。盛老师从专辑的一篇谈论基本功层次的文章说起,朝着打造优质课堂的目标出发,提出了几个大力改进和强化备课组行动的设想。如果真能坚持实行的话,真是功莫大焉。
盛老师很巧妙很委婉地从教案手写的回归之弊说起,谈到优质课堂打磨的更费心力,提倡留给老师们更多时间投入进行轮流磨课的备课组自觉行动,这是很好的建议。教案本来就只是一个教学的设计蓝图和备忘录,“手写稿”与“电子稿”本无太大区别,后者只是多了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便捷而已。
如果说实行手写教案只是为了有利于检查的话,也只能在“痕迹”上起到一点“看得见”的作用,最大的作用可能还是让教师们可以练习钢笔书法。就像学生做作业一样,手写照样可以复制抄袭;督促学习的质量,与其靠作业的手写与否来保证,不如依赖持续的学习动机和方法习惯更可靠。
如果能促使老师们可以花更多时间在自我钻研和同伴互助上,从而真正有效促使教学质量日益进步的话,什么形式的教案都不重要,都只是一个参考资料。教案本来也只能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起点而已。再好的行动方案没有有效执行,或者不能随机应变灵活运用,也只是一个纸上的方案,关键在于过程中的有趣突破、有情融入和行动中的有效整合。
目前的应试教育确实存在“有效”的并不一定“有趣”,更不一定“有情”。“有情”或许还是最难的,但对学生的学习动力水平和心智发展水平的提高来说,“有趣”甚至“有情”是不可或缺的。比如一节化学课堂或语文课堂,呈现一些“魔术”趣味和“揭秘”效果,对于有表演天赋的老师来说也许并不是最难,最难的方面可能还在于唤起学生持续的强烈共鸣与心灵震撼。
备课的基本功,当然不在于教案的“手写”还是“机写”,而在于用心思考设计的适用程度。这次论坛上很多老师都有关于此的特别感悟,比如周炜炜老师专门谈板书列表比较法的应用,王玉敏老师以磨课的反复多次为例谈好课设计的过程与艰辛。的确,冰冻三尺,都非一日之功,何况更复杂的生命对话与教育呢。我们科研室曾专门发起过一场讨论,也是基于上述考虑。本想从“有趣突破”开始,逐渐扩散到普遍的“有情融入”,进而相对容易水到渠成地实现“有效提高”。而与此同步的是,很多深入细致的聚焦讨论,也本可以自然形成《有趣教学的二十个镜头》、《有情教学的十八个故事》、《有效教学的三十个片段》等专辑。这对于学校或对于教师自身来说,本来应该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好事。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些聚焦教师自身集体钻研的同伴互助行动与理想,总在难堪的现实面前不堪一击。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除了商业社会外部大环境的影响外,内部小气候环境因素也不容小觑。想要改善一个面包的质量,无疑还要从麦子,面粉,甚至土壤环境等改善做起。苍天干旱的时候,我们还要考虑人工降雨或者灌溉浇水,但每次只是“毛毛雨”的话,土壤依然难免饥渴。身体锻炼也是这样,有一个小群体相互督促,或许更容易坚持,但每次几乎都不付出一点汗水的话,没有一点精神投入也难有很好的锻炼效果。
关于同伴的群体环境作用,有一篇《海鸥与大雁》的文章,似乎可以给我们更多启示。
很容易理解人们为什么喜欢海鸥——俯视礁石嶙峋的海港,我看到一只海鸥在自由地飞翔。它的双翼强劲地向后拍打着,越升越高,直到高过所有其它海鸟,然后滑翔出一道道华丽的弧线。它不断地表演着,好像知道一架摄像机正对准它,记录着它的优雅。
但是在海鸥群里,它完全变了个样子,所有的优雅与庄严都堕落为肮脏的内斗与残忍。海鸥之间不存在分享与礼貌的概念,只有嫉妒和凶猛的竞争。如果你在一只海鸥的腿上系上根红丝带,使它显得与众不同,你就等于宣判了它的死刑。其它海鸥会用爪子和嘴猛烈地攻击它,直到它倒在地上成为血肉模糊的一团。
如果我们一定要选一种鸟儿作为人类社会的榜样。那么海鸥绝对不是个好选择。相反,我们应当学习大雁。你曾想过为什么大雁要排成“V”字形的雁阵吗?科学家告诉我们,在雁阵中大雁飞行的速度比单飞高出7l%。处于“V”字形尖端的大雁任务最为艰巨,需要承受最大的空气阻力,因此领头的大雁每隔几分钟就要轮换,这样雁群就可以长距离飞行而无需休息。
雁阵尾部的两个位置最为轻松。强壮的大雁就让年幼、病弱以及衰老的大雁占据这些省力的位置。雁阵不停地呜叫,这是强壮的大雁在鼓励落后的同伴。如果哪只大雁因为过于疲劳或生病而掉队,雁群也不会遗弃它。它们会派出一只健康的大雁,陪伴掉队的同伴落到地上,一直等到它能继续飞行。 这种紧密合作的社会秩序对于雁群的生存和健康发展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我们的社会大环境或许促使人们成为像 亿万只孤独的海鸥组成的群体, 为了 利益 纷争 不休。 然而,我们的小环境不应该如此。
苏州的 一位 老师 曾 说 过 :“在国内一些著名教育网站的论坛上,活跃着许许多多一线教师。他们将自己鲜活而丰富的教育实践写成文字,或带来激情迸发、思想与智慧交锋的论战,或带来一片冷静思索的空间……他们大多来自最基层的无名学校,或者偏远封闭的落后地区,然而他们是论坛的主力军。你很少听到来自那些名校里的教师们对中国教育的思考、呐喊和呼唤,他们是中国教育的沉默者。”
是的 , 那些沉默者并非 教育变革的实验行动者和 思想者,而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期的渔利者,他们偶尔也会抬抬头,用不屑或是冷漠的目光看看周围忙碌的人们。
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今天重温这一段名言的时候,更感到经典名著揭示世界真相的洞察力之深远。正如当下的民众所说,如今的时代也是一个拼爹的时代,更是一个坑爹的时代。是一个拼车的时代,更是一个 堵 车的时代;是一个拼命的时代,更是一个玩命的时代。郭德纲的相声《败家子》,就 在笑声中让我们见识 了玩命 的一代的玩法 。
所以, 在 这个“空心” 而“玩命” 的 忙 时代, 人们往往目中只有一切物,就是没有人和心。教师的责任更在于“唤醒”下一代,教师的基本功更在于“有情”传递。天赋无法学,智慧难习得。常人的启智养德,往往都是靠同伴的相互作用。大雁的远航功夫主要得益在雁群的阵列里,教师的更高“功夫”也常常修养自同伴教研的“组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