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寺院那个环境,清净无语,心无粗杂。
每一次来到持守四分律的寺院,我就会变得肃穆起敬,战战兢兢,心里本有的欲望消失的荡然无存。比丘也称贤圣僧,虽然刚持戒的比丘还不是贤圣,但位在补处,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升起功德。寺院的僧人经常“诱惑”我,和我说出家的功德,跨我聪明伶俐有慧根,但我都不为所动。
虽然对修行有所向往,但问题是我特别吃不起苦。
比如进厕所要换鞋子,看到厕所门口那一双双不知多久没有洗的拖鞋,想到自己的脚,不知是否会不会感染什么脚藓;比如厕所里面为了节约水不怎么冲洗,你能想象到的那种,产生了一种心恶;比如晚上回到房间,一开灯十几只蟑螂在蚊帐、桌子上乱爬,胃会开始莫名其妙的抽搐。
那么我为什么还能待在寺院呢?
想来想去,只有两点:第一持戒寺院殊圣;第二挑战自我极限。
持戒有一段时间,寺院的食堂出现了一种形象上与鸡爪、五花肉很像的素食,品类众多,但我不怎么爱吃。我非常不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像肉食的素食品?我的理解是,作为人类来说,食肉已经是一个固有的习惯,要改变很难,而作为寺院持戒的人,是不能吃肉的,所以这种像极了肉食的素菜成为了一种折中的方案,许许多多的食材艺术加工者们,兼顾作为人的习惯与慈悲的不杀生的心态,创作了一个又一个种类繁多的素菜,用豆腐鸡爪子,豆腐素鸭喂养着人类体内暗藏的野兽,用这种假象喂饱了大脑,形成错位,让它变得甜蜜而安详。
作为待过寺院的人来说,我发现其实这类素菜的创作,都非常公式化,它们把握了下面几条规律:1)食材的形状特别像某一类动物或其某个部位,比如像一条鱼或一只鸭子的脚爪子。2)食材加工出来,虽然是素菜,但精美小巧,讨人喜欢,兼具观赏与口味。3)食材特别有质感,一口咬下去,不太像素,口感上有着肉所具有的纤维质感,极具欺骗性;4)特别的食材,在成分上是兼具营养与能量的双重功效,满足了口味与营养的双重体验。
只要掌握了这一规律,那么这类食材的创作,一点也不难。我不得不承认,在寺院的日子无法吃肉,对于初学者而言,是极为难熬的,有了这些形似的食物,突然感觉到日子的美好。然而我也逐渐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怀疑,持戒本身就是一件艰苦的事情,用来磨练意志,使得粗杂的、狂暴的心能逐渐安静下来,见水知底。我仿佛看到大脑、内心的野兽在对着我得意洋洋的说,“终于屈服了吧,你吃肉了,虽然是假的,但它满足了你,填补了你的错位感、空虚感!”
需要满足事实上,持戒在初级阶段的体验,是一种身心的规训,一种与人社会属性习惯的不协调,以其综合的姿态来到初学者的面前。这种看似不协调的身心规训方式,打开了人身体、脑神经学、生理学跨学科综合体验的大门,初学者通过持戒,体验到了成为[真正的人]的可能。
我对野兽带有攻击性、针对性的发言感到垂头丧气和懊恼,这与某一天偷偷下山买了炸鸡的我,有什么区别?本质上是一样的。我从顺了自己的内心野兽的习惯。换句话说,我屈从了它的想法,而不是我自己的想法,我无法控制好自己的身体。
修行带着这一想法,寺院的上座师告诉我。
人的身体从诞生之日起,就有着自己的身心习惯,一时一刻是很难改变的。有的人艰苦的压迫自己,是可以承受住;有的人艰苦的压迫反而会崩溃和退缩;有的人会歪曲这样的训练、规训、修行方式。种种综合的环境条件下,才会有兼顾作为人的身心习惯与慈悲为怀不杀生的那类素菜。修行之路还需要继续走下去,一味的艰苦已无法适应现在的人,需要更为善巧的方法。
上座师的话激励着我,需要对自我的挑战,控制好自己。想法与身体的合一是一种非常宝贵的体验,无论以后留在寺院还是离开寺院,都能帮助到我在未来的路越走越远。
现在几年过去了,每次回忆起来,油然而生对持戒的神圣。细细体会,感恩在寺院艰苦的磨炼日子,也感恩寺院在极困难的身心规训环境中,创造了一种甜蜜的东西,让挑战自我的人们不觉得那么艰苦和孤立无援。
这也是一种人性的甜蜜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