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1968讲《黄帝内经》之“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18)”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
万物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这就是四时阴阳,是万物的根本。四时指的是春夏秋冬,阴阳是指春夏为阳,秋冬是阴。这四时阴阳是天地间一切万物的生存根本。所以圣人在春夏就会有养生养长之道,这养生养长之道就是为了养阳气。到了秋冬季节就会有养收养藏之道,这养收养藏之道就是为了养阴气。正是由于这样顺应了万物的根本,所以圣人能够和万物一起在生长收藏中浮沉。人体的肝藏、心藏、肺藏、肾藏,同春、夏、秋、冬,以及生、长、收、藏,是同气相求,同类相应。顺则为利,逆则为害。《论衡·寒温》:“天气变于上,人物应于下。”《六微旨大论》:“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四时阴阳的运动变化,是众物生长收藏的根本。所以圣人春夏养阳气,秋冬养阴气,以顺从这个根本,而与众物共同沉浮于生长收藏的过程中。圣人与万物俱浮,就是春夏养阳;与万物俱沉,即是秋冬养阴。
清代的张志聪讲:“四时阴阳之气,具有生长收藏,化育万物的作用,所以是万物的根本。春夏的时间,阳气旺盛于外而虚弱于内;秋冬的时间,阴气旺盛于外而虚弱于内;所以圣人春夏之际养阳气,秋冬之际养阴气,这都是从根本上来培养阴阳二气的。杨君举问:上一节讲秋冬之时,阴主收藏,这里又讲,秋冬之时,阴旺盛于外。阴阳之道,有两种意义吗?回答说:天为阳,地为阴,天包着地,地居于天之中,阴阳二气都是从地而出,而又收藏于地中,所以说没有出于地的,还在地下的,叫做阴中之阴,已出于地的,在地上的叫做阴中之阳。上面提到的阴主收藏,是指收藏所出的阳气。万物有这样的根后方能生长,圣人知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个根本,所以能与万物同归于生长之门。济公说:阴阳出入的地方称为门。”
明代张介宾讲:“阴的根是阳,阳的根是阴,阴必须经过阳的作用才能生,阳必须依赖于阴才能长。所以圣人春夏之际养阳,是把秋冬时作为根据地;秋冬之际养阴,是把春夏作为根据地,这都是从其根本上做的。现在之人有春夏不能养阳气的,都是因为春夏之际感受风寒受凉或者过食生冷食品,而伤害了阳气,结果是到了秋冬之时,就会患有虐疟和泄泻,这就是阴胜阳导致的疾病。也有的秋冬不能养阴的,都是因为纵欲过度引起体内过热而伤害了阴气,结果到了春夏之时,就会患有火证,这是阳胜阴导致的疾病,所以善于养生之人,应当切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