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老洛阳人来说,“隐藏”在偃师市华夏路一隅的老城饭店,承载的除了“徐记蔓菁汤”的金字招牌,还有28年不曾改变的童年味道。
老城饭店的老板徐辉,今年47岁,从19岁走进厨房开始,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灶台。
山西、天津、云南……为了做好一碗蔓菁(植物块茎,俗称大头菜,可切成小块,做小米粥或玉米面粥)汤,打造老城饭店独特的融合菜系,他每年都会游历山水,深入古朴的村寨、探访地道的农家,寻找并带回最能刺激味蕾的“舌尖上的味道”。
晒干的蔓菁挑食材
精选食材,为“家人”精心熬好一碗汤
在徐辉的记忆里,放学后,在家附近嗅着满院飘香的蔓菁汤味,顺着味道从大门口一路摸到厨房,是一种真切的幸福。
他说,传承、保留这种味道,是他后来经营老城饭店、创立徐记蔓菁汤品牌的初衷。
蔓菁汤1991年,19岁的徐辉开始跟着父母经营早餐店,最初的店面仅有不到20平方米。从那时起,蔓菁汤作为一道热卖的餐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经得起咀嚼的味道是最好的招牌,徐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回头客也越来越多,不到20平方米的早餐店慢慢变成了1000多平方米的饭店,如今,巩义、郑州也有了他们家的分店。
改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味道。
徐辉说,28年来,徐记蔓菁汤的味道始终如一,徐家人做汤的态度也不曾改变,“把顾客当成家人,做每一碗汤,我们都用最好的食材”。
蔓菁汤原材料精制蔓菁、新疆大枣、精选槐米、东北小米,再加上独门配方,大火煮沸、小火慢炖,每一锅汤都要熬制4个小时以上,其间要不时搅拌,保证米不粘锅……熬成的汤色泽金黄,口感软糯,味道甘甜。过程听着虽简单,但想做好这一碗汤,考验的是耐心和细心,徐家坚持了28年,且将持续下去。
寻味道
游历山水、探访农家,四处寻找“舌尖上的味道”
徐辉说,从19岁走进厨房开始,他这一辈子就离不开灶台了。
时代在发展,生活水平在提高,他渐渐意识到,老城饭店要发展,除了需要保留蔓菁汤的老味道,还得推出新菜,寻找新味道。
2010年,为徐记蔓菁汤完成商标注册后,他开始踏上寻找“舌尖上的味道”的旅程,北京、天津、山西、云南……这些年,他的足迹遍布我国许多省市,和一般的观光客不同,徐辉去的地方不是大山里的古朴村寨就是小镇上的农家小店,还别说,他在这些地方真找到了不少美味。
功夫鱼 蜜汁红薯他回忆,2010年,他在北京的一家小店偶然吃到了一道西北功夫鱼,肉嫩骨酥,回味无穷。他吃了一口就放下筷子,跑到厨房找厨师。徐辉说,他跟厨师套近乎拉家常,想打听这道功夫鱼是咋做的,厨师十分警惕不搭理他。
徐辉并不放弃,买了一盒烟送给厨师,给厨师留了电话号码并邀请厨师来洛阳玩,厨师当然没有来。
一周后,不死心的徐辉又跑到北京,邀请那名厨师陪他去爬长城,“就是死皮赖脸跟他磨呗”,一来二去,徐辉和厨师混熟了,厨师终被他的诚心打动,把秘方交付于他。
谈家风
一碗汤幸福一家人,他用爱心回报社会
蜜汁红薯、功夫鱼……老城饭店的特色菜越来越多,并且还在不断推陈出新。
生意越做越大,徐辉说,一碗蔓菁汤让他们全家15口人过上了幸福生活,离不开众人的支持和追捧,他心中充满感恩,他要回报社会——凡是60岁及以上的老人、住院病人、月子婆娘,到老城饭店均可免费喝蔓菁汤,另外他还资助了偃师的5名寒门大学生。
徐辉一家“我们兄弟三个到现在都没分家。”徐辉说,相比生意的成功,家庭的和睦更让他自豪。
徐辉表示,他们一家15口人住在一起,儿孙孝敬老人,夫妻相敬如宾,“家和万事兴,好的家风是徐家最大的财富。”老城饭店现已开设不少分店,虽然工作忙碌,但徐家兄弟商量,每个月必须留一人在家陪伴父母,在他们看来,只有真正把家人放在心里,懂得关爱他们,才有可能把顾客当成家人,为他们做好一碗汤。
记者/编辑:王若馨 审核:郑凤玲 赵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