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古诗这么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人倍忙”。依我看来,应该是“田家无闲月,六月人倍忙”。以我的家乡为例,此时正是耕种插秧的旺季。

江南的田地,因了丘陵地形的影响,田大小小成细碎的块状。田地之间不一定相连,高高低低参差不齐,错落不一。这样的地形,大型机械也对它束手无策,所以这里的农耕活动,还大量地保留着原始的习惯。
原始的农耕,一言以蔽之就是“精耕细作”!

从一粒种子到金灿灿的稻谷,插秧只是万里长征的一小步。
在绿绿的禾秧插到水田里去之前,农人们就会把选好的农田犁好、锄去杂草,再把土块弄得细细碎碎。锄头一挥就是一把细土,再一挥把土填进田埂的缺口里,填满、压实,之后便等着一场大雨了。
雨季一到,大雨可连下几天,那农田便攒足了水。水盖着细土,两者又相互交融着。再等上几天的浸润,细细的土才变成软软的泥。这时,还不能急着下秧,又得再犁上一遍、用一种特制的滚筒耘一遍。这样的水田,泥水交融,细腻而均匀。
按照相传的规矩,插秧在下午进行最好。
村里手脚勤快的妇女,下午顶着太阳就在育秧的田里拔了秧,用一根稻草捆成扎,再运到将要插秧的水田。
倘若水田很大,便会在中间位置拉一根线以作参照。
插秧开始,插秧的人便一手握住秧,一手向田里插下。首行插上六七棵,后面的数量便固定不变,就这样慢慢地拉一个长长的矩形来。
我的小爷,是村里插秧的老手。他笑着告诉我说:“插秧啊,就跟写字一样,最讲究章法,把脚打开放在想隔的几棵秧苗之间,之后就紧紧站住这个位子,每退一步都不要偏离。”父亲则更为轻松地说:“不要太在意它们的位置,只要你看到你插上的秧,每四颗都能围成一个略微方正的格子就好了!”
我听了豁然开朗,一弯腰又是似懂非懂的朦胧。一开始两两之间紧挨着,亲密得很;慢慢地渐行渐远,似乎隔着天涯。猛然回头,只见自己插过的秧排列着恍若一把扫帚。娴熟的老人看不下去了,笑着把我“赶”出了水田。
我虽然是农人的孩子,生于斯长于斯,但四肢不勤连半个农人也当不上,农耕于我是个陌生的字眼。就这插秧而言,这才是长大至今的第二回!多年的在外远行造成与农田长久的割裂更使我一撸起裤脚踩到这温软的土里就感到局促不安。
父亲说,其实插秧也是一门大学问!你若跟着你小爷学,能学好一阵子!
我想父亲这话不假。
若站立高地俯瞰这满布秧苗的水田,你会发现秧苗们“站”得很随意,并不像田字格那样齐整。倘若一眼看全整块水田,你会发现点点秧苗排列着真像一张棋盘。棵棵秧苗错落有致,有近有远,但冥冥之中就是最好的安排。

这,是传承千百年来的取自农耕的智慧!
这,是一屈一伸之间的辛劳的结晶!
于农人而言,选择农田绝非惬意的生活体验。选择农田,就定然要向农田索取收成。收成,是生计、是一个农人生活之根本!所以,棵棵秧苗之间,或紧或疏,或近或远,都必用心一一去丈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