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电影漫谈简书电影院简书电影
被禁播6年的无问西东,原来......

被禁播6年的无问西东,原来......

作者: 瓦力电影 | 来源:发表于2018-03-16 18:00 被阅读59次

昨天找来了这一部前段时间火的一塌糊涂的《无问西东》,据说有很多人看哭了。

怀着惶恐的心,使劲的看,也没看出来有多好。

讲好故事,永远是电影最基本的东西。

《无问东西》就弱在这儿。

这个电影阐述人对于生活的思考,内涵是相扣的,所以四段故事的结构跳跃,有人说非常精彩。

而我比较阴暗的猜测啊,大巧若拙,《天龙八部》里最厉害的高手是扫地的僧人,有些东西太精美,有可能是因为“胆怯“”,企图用结构的繁复,镜头的晃动,来掩盖故事技巧的不足。

电影艺术,不管是通俗的,还是艺术片,“共情”是很重要的,而观众的共鸣建立在人物的遭遇上,因为理解而产生的情感共振。

《无问东西》在这个意义上,只有章子怡黄晓明那条线相对稍微好一点。

张震现代戏完全尬掉,无论是职场还是他的内心斗争还是跟四胞胎的互相猜测理解,都很尴尬,为什么尬?

因为影片只给了概念,人物没有立起来,经历太想当然,故事不足以支撑思考度。

这个问题同样出现在第三段和第四段,陈楚生和王力宏为主线的那段。

高度概念化。

陈楚生的疑惑,被老师几句话就说服了,情感认知在参加了一次泰戈尔的讲座就寻到了,这里面的“悟”太快了,而王力宏富家子弟的心路改变就因为看到了民不聊生的场景就自然的改变了。

这两段都没有立人物,看不到人物的真实的血肉的成长过程,像看平面广告宣传片一样,所以缺少感染力。

但是这两段呢,又比张震第一段好看点,这是观众审美上距离导致的。

百年前的中国,战乱中的傲骨,自强自立的学者风范,这些距离导致画面更有质感,也让人缅怀,而时代交接时候各种文化的切磋,哪怕故事讲得不好,也会有加分的风情。

比如外边已经是战火纷飞,而米雪的出场,少爷一跪,两个老仆人也跟着下跪的场景,这种现代的观众不了解的形成明显对比的东西,就会让我们心生好奇,从而对镜头印象深刻。

就好像我们在博物馆看到老上海的旧挂历女郎一样,虽然是平面的,但是现代人因为没见过,也觉得好看。

而张震那段,一是因为没有审美的时间差距,一是因为百年前情怀好宣传(那时候确实有,比如上课下雨,老师让静坐听雨的风雅),现在还想搞点情怀鸡汤的东西,更尬。活着多难啊。

章子怡黄晓明那段是唯一有人物的一段,王敏佳从一个人变成了另一个人,出场时候她那样,结束的时候她变了。

所以我认为是四段中,唯一情节及格的一段。

但是依然说不上高明,影片充斥着一种想当然。

那个年代就该是那样的“想当然”。

这种想当然,非常微妙。

逻辑正确,挑不出刺儿,这边批斗那边颂扬,人为前途出卖心爱的姑娘,群智迷失,除了姑娘的爱人,其余人都完全脸谱化。

其实真正的时代,反而不是这样的。

以前看《老照片》,50年代搞农村合作社,就有老农民是不肯参加的。而很多人文革中的记录,也都不是这么呆板的人人凶神恶煞,寒夜里有不少的星光。

像陈凯歌就回忆,他母亲在家被红卫兵批斗的时候,他家帮佣的没文化的佣人竟敢把凳子拉过来让她母亲坐着,令他汗颜,他做儿子的不敢,结果是旁人帮了手。

当然,这跟这片子的结构有关系,讲了四段,平均分下来的时长就不够了,所以没法深入的去讲一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群众也就顾及不到了。

有人说至少电影传递的思想是正能量的。

......

电影吧,我以为“如何准确传递?”比“传递的观念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重要多了。

就说那个《发条橙》,这么牛叉的片子,它传递了啥正能量啊?

这年头,看个电影,都要正能量传播的人,简直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被禁播6年的无问西东,原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pjr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