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杂文、随笔读书读不尽的《红楼梦》......
质本洁来还洁去(中二) ——《红楼梦》中林黛玉写的诗赏读

质本洁来还洁去(中二) ——《红楼梦》中林黛玉写的诗赏读

作者: 一凡李子 | 来源:发表于2017-06-01 23:51 被阅读69次

曹雪芹以林黛玉的身份作的诗有不少,其中比较长的除了之前赏读过的《葬花吟》,就是《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了。这首诗是旧疾复发的林黛玉于秋季落雨之夜写的,兼拟唐朝张若虚长诗《春江花月夜》之格,所以以“秋窗风雨夕”为题。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耿耿,微明。爇[ruò]短檠[qíng],点燃短短的蜡烛台。罗衾,绸缎被褥。残漏,更漏声残,天将晓。脉脉,细雨绵绵;飕飕,风声不断。

黛玉憔悴病卧瀟湘馆,耳听雨打竹叶声,看书吧,读到的又是《乐府杂稿》中的《秋闺怨》《别离怨》等,想想自己的处境,有了灵感,遂成《代别离》一首。

此诗读起来无限伤感,简单概括的话,秋花惨淡,秋草衰黄,秋灯昏黄,秋夜漫长,秋梦惊破,秋窗寒凉,秋屏泪烛,牵动愁肠,秋院风入,罗衾不防,更深漏残,秋竹滴沥,人倚窗前,泪洒秋窗。一个凄凉孤苦的形象立于诗中,让人读之心碎肠断。

这一回目里,这一首诗产生的前后,黛玉也不算孤独。在此之前的白日,宝钗来看望她,黛玉解开之前的心结误会,两人互剖金兰语,算是彼此交了心,宝钗还答应晚间再来陪她说话。虽然傍晚因为下雨没能前来,但后来还是打发婆子来送之前许给黛玉的燕窝之类的东西。

在这首诗产生之后呢,是宝玉不顾风雨赶来看望,就宝玉的穿着打扮争论一番,就宝玉打什么灯笼争论一番,一两页的篇幅里,我读到的是宝玉对黛玉的关心,是黛玉对宝玉的担心,是二人之间无隔阂如同夫妻般的亲昵。若宝钗晚上真过来了,或许就没有这一幕了。而且,宝钗派来的婆子也是在宝玉离开之后来到的。

犹记得《射雕英雄传》里的一个地点——曲三酒馆。在这个酒馆里发生了太多的故事,尤其是在郭靖受伤后,黄蓉帮他疗伤的那几日,二人双掌互抵不能分开,仅凭密室墙上的一个小洞观察大堂内的动静,只看那些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打打杀杀也有,打情骂俏亦有;误会是怎样产生的,好事是怎样促成的……看了不禁令人击节叫好。

所以说作者的高明即在于此。最好的小说或者戏剧写作,是在同一场景里不同的人次第上场,发生不同的对话与情节,产生不同的感情效应。

再回到诗本身。既然黛玉是模仿《春江花月夜》,那我们先来看看张若虚的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再看看这两首诗之间一个最大的共同点。《春江花月夜》里有一个核心意象——月,一切景物都是围绕月产生的,月是整首诗的诗眼,是核心意象,也是主体背景。只“月”这个字本身在共三十六句的诗中就出现了十五次,还不算题目中的。《秋窗风雨夕》一共二十句,“秋”是核心意象,一个时间意象,也是出现了十五次,相较来说《秋窗风雨夕》的中心意象出现的频率更高。

自古文人多悲秋,更何况又逢萧萧风雨夜!你让多愁善感又体弱多病的林妹妹如何不孤独寂寞凄凉又感伤!而这首诗又出现在第四十五回,正是贾家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是贾府的秋天,是贾府的行将萧条之时。而黛玉身处其中,自身状况又不佳,再逢上这个秋雨之夜,凄凉感伤一并涌来,便诞生了这首《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灯谜诗

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

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第五十回“芦雪庭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騄駬,周穆王的八骏之一。鳌背三山,神话传说中十五只巨鳌驮着的三座神山——瀛洲、方丈、蓬莱,后来说第一名叫“独占鳌头”。诗的大意是说,騄駬这样的骏马哪里还用得着绑上缰绳?它跨越城池和壕沟时显得多么凶猛。若主人一声令下,它便会如雷似风,实乃骏马中的头一名啊!

小说里大家你说一首我说一首的,大都没来得及猜出谜底就过去了。所以黛玉这个是打什么物的也没交待。大家不妨猜一猜。



五美吟

——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浪荡子情遗九龙珮”

宝玉到黛玉房里安慰黛玉时,瞧见砚台底下露出的纸角,抽出来揣在怀内,黛玉未能夺去,恰逢宝钗走来,黛玉方解释自己写了五首小诗,她对宝钗说:“我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今日饭后无事,因欲择出数人,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

这便是后来被宝玉题为“五美吟”五首诗了,分别写的是西施、虞姬、明妃、绿珠、红拂。

西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此诗一反前人所写所歌,反而替西施感到可悲,一代倾国倾城之佳人,被吴国人沉入江中,早早逝去了生命,像浪花一样消逝了。住过吴宫又如何?还不是徒劳地回忆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反观那效颦的东施,我们有什么好嘲笑人家的呢?东施却能够在家乡平安地度过了她的一生。

再来看看黛玉,有才有貌,却不能在家乡平淡而又健康地度过一生,眼下客居贾府,身体也每况愈下。小说中多次把她比作西施,像“病如西子胜三分”,像宝玉叫她颦儿,像别人口中说她是“多病西施”,等等。在健康长寿、终老家乡这点上,或许黛玉更想成为那个东施吧。


虞姬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虞姬,是西楚霸王项羽的随军爱妾;乌骓,是项羽的爱骑。重瞳,相传项羽目有双瞳,异于常人。黥彭,黥布与彭越。醢,把犯人剁成肉酱的一种极刑。此诗大意是,乌骓马在夜风中啸鸣,听之令人断肠。虞姬满怀幽愤地看着项羽,与其像黥彭二人那样他日受到别个加在身上的极刑,哪里比得上自刎在楚国人的营帐中。

这首诗写出了黛玉对虞姬的佩服,体现出了作者坚强不屈的性格。同时诗中出现的项羽、黥布、彭越等人,也是跟虞姬形成了的对比。项羽的优柔寡断、个人之勇断送了霸业,黥彭二人的苟且偷生换来他日的极刑。

在这个场景中,在束手无策的项羽唱着“虞兮虞兮奈若何”时,为了不给项羽拖后腿,虞姬选择了自刎而死,虽显无奈,却也让人佩服其情其忠其勇。

明妃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宝钗在读完五首诗曾评说:“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寿的,又有讥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纷纷不一。后来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有‘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俱能各出己见,不与人同。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

宝钗此番引评针对更多的便是这首写王昭君的《明妃》了。晋代人为避司马昭的讳,改称王昭君为明妃。宝钗认为黛玉的立意也是新奇的,别开生面,不同前人诗作。此评甚当。尤其是三四句,纵然是汉元帝怠慢了美色,取舍大权为什么会交给画工呢?畀,音鄙,交给之意。

昭君绝色佳人,也避免不了红颜薄命的宿命。黛玉呢?这首诗是不是对自己的未来的一种预示?

绿珠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

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绿珠,晋代土豪石崇的侍妾,据说是石崇三斛珍珠买来的,美丽多姿,擅长吹笛。当时孙秀向石崇要绿珠,石崇勃然大怒:“绿珠吾所爱,不可得也。”因而获罪。后来石崇死,她为报答石崇,也跳楼而死。

把瓦砾和珍珠一样抛弃的石崇,何尝真正爱过绿珠呢?都是因为前生造就的顽福,才有了绿珠和石崇一同赴死来安慰死后的寂寥。

绿珠以身殉情,黛玉对她是既同情又欣赏。即使那个人不一定真爱自己,但最少他珍重了自己,为他而死,算是前生造下的因吧。

红拂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一二句说的是李靖和红拂的故事。隋末,李靖拜见大臣杨素时,“前揖曰:‘天下方乱,英雄竞起。公为帝室重臣,须以收罗豪杰为心,不宜踞见宾客。’”而杨素的侍女红拂见李靖气宇不凡,认为此人此时虽处穷途,暂不得志,以后定大有作为,便连夜逃出来找李靖了,后来又遇到虬髯客,三人闯荡江湖,被称为“风尘三侠”。

三四句说,如同行尸走肉尚有呼吸的杨素,又怎能困得住红拂这样的女中豪杰呢?

黛玉在这首诗中同样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对红拂女的赞颂,对尸位素餐者的鄙视,对知音的渴求,对自由的向往,无不在其中。

这几位美人大多处于国家纷争或者朝代更替之际,成了时代的牺牲品。黛玉这几首诗不同于她以往的《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凄怨哀婉的诗,很难得地表现出了一种大气,一种英气,对这几位人物的欣赏。与其说是黛玉不同于他人的一种理想化,毋宁说是曹雪芹对女子的期待,对男子的一种督促。

获取授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质本洁来还洁去(中二) ——《红楼梦》中林黛玉写的诗赏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pjy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