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说“古人诚不我欺”,意思是古人的话确实没有欺骗我,这话出自《礼记·大学》。但人们也常说“食古不化”,意思是说一个人读书做事总是学习古人,拘泥陈法,顽固不化。
一想古人好像真的是很难做啊!到底该学还是不该学,这是个问题!再想想,两个词似乎在根本上并没有什么矛盾,反而可以相互验证。
就好比说,一个人吃了十分精美的食物,但是他的胃却没有能力消化,最后涨坏了肚子,他必得说:这个食物也只是徒有外形罢了,其实根本没有什么用啊!
但倘若这个人细细咀嚼,慢慢消化,彻底吸收了食物中的养分和精华,得以体强魄健,气朗神清,得了大大的益处,那他必然会惊呼:古人真真是诚不欺我啊!
由此可见,“古人”到底有用还是无用,答案应不在于古人,而只是在于“我”。因为读了古人的东西,但却未能领会它的究竟,执行的结果谬以千里也就不足为怪了,那仅仅是初始时差之毫厘的缘故所致。
北宋大文豪苏轼在其散文《石钟山记》里也对此有过感叹,他在夜半月明之时亲自乘船去游过石钟山后,笑着对儿子苏迈说:“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翻译过来就是: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的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的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大才子感叹完以后,在结尾处又做了一个精妙的议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翻译过来就是: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
由此可见,什么事情若不亲自去实践去体证,都不可臆想其有或是无啊!不觉想起母亲中午随口说的一句:什么事情遇到身上了,就会想倾诉出来,遇不到自己身上,自然也会觉得倾诉是没有必要的!
仔细想想,母亲的思想可真是朴素而伟大啊。这即是说一个人,要能全然的接纳和包容另外一个人是有多难啊!这不光光是态度的问题,还有能力的问题。但毫无疑问的是首先必须端正态度,能力不足可慢慢培养起来。若知:唯有信,唯有爱,方有希望!
通泉草过了几小时,回头翻文章,忽然才领悟,原来“古人诚不我欺”的意思该是,如果我一片诚心,古人就不会欺骗我!如果我没有一片纯净赤诚之心,那我就会被欺骗。但欺骗我的人并不是古人,而是我自己。因为心不诚,对自己不能够做到完全的诚实,所以才会被欺骗。但是又不能承认是自己欺骗了自己,这样不是在说自己很愚蠢吗。索性就推到古人身上好了,反正古人也不在眼前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