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志刚(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最初听说《四个春天》,是从和菜头的公众号“槽边往事”开始的,当初只知道这是一部纪录片。
我对这部片子是有一定预想的,因为知道是纪录片,所以从一开始就没有用故事片的角度来看待。但是从“姐姐”生病去世那一刻开始,泪水就如同决堤一样,一直到影片最后,始终难以自已。
尽管是一部讲述家庭生活的纪录片,或者更粗暴的说是一部家庭生活录像。但是导演(也就是影片中的我)依然非常用心的在无数的家庭录像素材中,找到了这些可以贯穿起生活点滴、以至于将一家五口的五个人生有效的组织了起来。
这个小院落里每一处出现在影片中的场景,都被“我”赋予了极其有意味的特别意义。比如院子里的天井,“我”会站在这里拍摄父母的日常。还有屋檐下的燕子,特别是在“姐姐”去世之后,这窝燕子依然在每天春天回来。最后那一树花开,其实是父母用将近两年的时间,才逐渐走出了“姐姐”去世的伤感的体现。
这是贵州一家普通的住户,一对有着几十年陪伴与恩爱的父母,三个离家千里的姐弟。哪怕是每年的春节,三个姐弟也不一定都能同时回来,时常是其中一两个回来。偶有难得的相聚,就会被父亲记录下来,从1997年开始,一点点记录着一家人难得的相聚。
“我”安静地用不多的在家时间,记录着父母的日常。父亲喜欢乐器,母亲喜欢唱歌,父亲时常练练书法,母亲偶尔跳跳舞。“我”尽量不加入自己的表达,用一个个日常的画面,记录着岁月无声的变迁。
整部影片,用尽了我一包纸巾。从“姐姐”病重开始,眼泪就夺眶而出。母亲给病重的“姐姐”洗脚,那双已经瘦削得只剩骨头的小腿,在母亲的手中显得愈发无力。父亲孤独的蹲在已经昏迷的“姐姐”病床前,眼窝深陷、目光哀伤。
“姐姐”去世后,每年父母都会去祭扫坟墓。在某一年的冬天,父母细心地清扫着墓碑上的积雪,每一下都小心翼翼。每年的春节,饭桌上都会为“姐姐”留一双筷子。白发人内心的伤悲,就这样被“我”安静地记录着。
影片中没有出现“我”与父母或者“哥哥”谈论过“姐姐”去世的相关画面,只是父母的每一次祭扫坟墓,“哥哥”临走时对“姐姐”遗照的祭拜,“外甥”离开时母亲站在门口强忍泪水的送别。这些无声的画面,一点点诉说着每个人的想念,简单、淳朴、深沉、凝重。
影片中唯一一次母亲流泪,是父亲找出了“姐姐”录的歌,当电视机里传出“姐姐”的声音时,母亲再也难以自已,一双苍老的手无措的擦拭着泪水,颤抖而用力。
这是一部真实的家庭纪录片,里边的父亲是大多数父亲的代表,辛勤、纯朴,偶尔心血来潮会轻声唱和。母亲也是大多数母亲的代表,善良、手巧,喜欢唱歌和跳舞。
在他们的生活中,我们能看到自己的父母,能看到自己远在千里之外那所熟悉的院落。在那里,藏着一段永远流淌着回忆的故事,会在一生中时不时的倒带般放映。
四个春天,四个相聚的时节,四段影像记录的时间。这又不仅仅是四个春天,而是一生中数十个春天的映射,是一辈子铭刻的眷恋。如潺潺流水,流经一道道湾处,没有惊涛骇浪,没有圈圈涟漪,只有安静地流淌。
父亲再次拿起笛子的时候,轻轻地试吹了一下。母亲用一个瓶子装起一束花,嗅着花香在旁边忙碌。他们来到“姐姐”的坟墓前,整理完坟墓周围,一起看着远处弯弯曲曲的小路,轻轻地谈论着日常琐事。这些被“我”提炼出来的放入影片中的画面,其实是“我”想要看到他们的能够回到当初的日常中,回到恬静、简单、重复的生活里。
这些,给了我们这些观众最后一丝安慰。尽管我们明白,父母的心中依然无法割舍下那一份失去女儿的伤痛,但是至少这些画面给了一些生活不一样的气息。
时间在他们身上,会留下深深的烙印,比如皱纹,比如病痛,比如离别。还好,最后父亲又开始学习弹琴了,这是“我”给予观众最大的安慰。
这是最普通也是最纯朴的家庭生活,没有惊天动地,也没有声嘶力竭,只有如水般的平淡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又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的生活,正是因为这就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所以当我们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坐在电影院里观看的时候,内心潮湿的如同一片海。
《四个春天》,为我们讲述了四个初春季节的时间流逝,却是一生都写不尽的爱与眷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