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教授在讲座的开始,提出学员如何听讲座更有效的途径:一是理解专家的思维方式;二是思考自己有哪些收获和困惑;三是如何运用专家的思维方式指导自己的行动。只有经历这样的反思,我们才能有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陈教授先是从整体介绍自己的整体框架,即借助观课议课这个支架,以教学生为支点,逐步达到理想课堂的境界。其中起到主要作用的,就是教育积极性和专业的生活方式。讲到这里,陈老师提到教师的精力是以往研究所忽略的问题,但如今已经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一线教师都深有体会,各类打卡、活动都需要学校的配合,甚至与教育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都得安排到学校,结果导致教学反倒是陪衬。
观课议课是如何来的?陈老师从与教师、校长、“阅读评课谁说了算”三个层次,讲述自己从中发展的问题以及启发,比如授课教师被评课人员批判得一无是处,自然有着满腔的怒火质问陈教授时,他想到如何让教师的教育生活变得舒适美好;校长对教研效果的追问,让他想到求善(效果)此求真更重要;关于“谁说了算”的讨论,也让他“谁”更重要还是“算”更基础……陈教授这样的思维方式,给我很大的启发,遇到问题不是急着解决问题,而应该以研究的方式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收获,并在持续的研究中获得更多成长!
在正式界定观课议课概念之前,陈教授讲述关于“猪”的故事。正在欣赏路上风景的张三,被对边来的长着满口黑牙的司机说了句:“猪!”张三十分生气。结果,很快都被前面穿行马路的猪拦住了去路。原来,司机是想提醒他前面有猪!为何会出现误解呢?这就涉及到能指和所指的问题。陈教授也由此提出自己受到的启发,比如误解与理解的关系,教育形象的重要性等。看似与教育无关,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自己讲的,学生们并没有真正理解,甚至原封不动地退回给我们。根源就在于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不够通畅。这就需要我们学会站在学生立场组织话语,尽可能读懂学生。
观课议课是什么?观课议课是参与者以课堂教学活动为依据,基于教学的情境和关系,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和有价值的课堂现象进行对话交流,以发现和理解教学、改善和创新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研修活动。观课议课不是简单的听评课,而是根据教师的课堂行为了解授课教师根据怎样的依据做出的选择,并评估课堂的效果以及影响。观课议课也不是授课教师一个人的责任,而是全体参与者共同对话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
讲座由于其他临时任务没有听完,但陈教授的思维方式给我带来很多的启发。即透过现象看本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