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豆豆

今天我要为你读的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和解的书,它的书名叫做《与父母和解》。
“每段关系里,都有六个人,你、我以及我们的父母。”父母不仅给你生命,他们还影响你的命运,塑造你的性格。你在成年后所产生的各种关系冲突,都是童年与父母关系的投射。所以,学会和父母和解,是自我疗愈的第一步,也是学会认识和接纳自己,进而接纳别人的过程。
本书作者许皓宜博士,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婚姻和家庭心理治疗师,在这本书里,她用自己犀利的洞察和温暖的话语,写出了发生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故事。
许皓宜曾有一个不安的童年。父母工作忙,常把她独自一人留在家。怕父母失望,她即便内心恐惧也要故作坚强。长大后,她发现自己不敢面对镜头,她撒谎、叛逆、怨恨父母的自私、敏感而脆弱......。年轻时的她,并不理解为什么。直到她学了心理学才明白,她是得了“父母病”了。
什么是“父母病”呢?她说,父母病就是“把问题统统推倒父母身上,以为自己没问题,却往往在与父母的关系中留下更多口是心非的遗憾。染上父母病的我们,常常对父母感到失望和生气,抱怨童年的缺失与渴望,但这样的情绪往往让我们体会不到真实的自己,也看不到真实的父母。”
想想看,你会有这样的“父母病”吗?如果你愿意,那么,就让我们相互陪伴,踏上这场疗愈之旅,与父母和解,去感受宽容和爱的美好吧!
这本书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自我觉察。教你识别出16种内在小孩,帮助你解除信任危机,放下对全能感的执着,扛起自己的责任,与心理分裂的困境和平共处。第二部分,理解父母。教你认识12种父母的真实模样,让你学会如何正确地与父母和解,让自己走向成熟。
第一部分:自我觉察
这部分重点讲述了四个内容:1、解除“信任危机”,2、放下“全能感”,3、扛起你的责任,4、整合心理分裂。让我们来通过4个故事,体会一下这四点内容吧。
1、解除“信任危机”
这第一个故事,是一个找寻凝视的小女孩的故事。
“安静女孩”认识了“多话男孩”,她喜欢和男孩对望时那种温暖充实的感觉,于是答应了男孩的求婚。可是婚后,女孩发现,多话男孩不再多话,也不再总望着她。女孩很难受,不停地说男孩骗了他,还大吼着让男孩把脸转过来。
他们的矛盾,真的是因为安静和多话吗?不是,是因为眼神。女孩小时候,母亲很忙,总嫌她吵,于是,她不得不安静地用自己的眼神追逐妈妈的身影,盼望着妈妈把脸转过来,好好看看她。可是妈妈没时间,她内心装满了不自信,觉得自己不讨人喜欢。她说:“如果我真的讨人喜欢,他就不会总是把脸转过去了吧”。女孩说的是男孩,其实,也是母亲。
母婴对视,是我们与别人建立信任感的起源。如果从小没被母亲看够,成年后就会不自觉地去寻觅别人的眼神。
女孩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原因,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向。于是,她向男孩诉说了她和母亲的故事,最终化解了相互间的信任危机。
2、放下“全能感”
第二个故事,叫做《不完美的世界》。
朋友圆圆约我聊天,心情难过。她说:“我业绩最好,能力最强,同事们都说,那个空缺非我莫属。可是,老板却给了小王!凭什么?不就是会拍马屁吗?”
你是否也有类似的不如意?比如:你爱的人,爱上了别人。你参加的比赛,输给了一个你瞧不上眼的人。你感到生气,想逆转,可是无力回天。
为什么你不愿意接受现实?这种完美想象破灭后的悲伤感,就是“全能感幻灭”。如果父母在你童年时对这种幻灭感表现出厌烦、不理解或者过度顺从,就会让成年的你难以忍受现实挫折。
你会说,我可以告诉自己不要再想了啊?这并不解决问题。因为,你越是阻止自己不想,那件事反而对你越重要。所以,要让自己沉浸在一种相反的状态里。
就像圆圆后来做的那样,问问自己:我失去了这个职位,心里到底有多伤心?难道我真的那么笃定这个职位属于我吗?
然后你会发现,你需要接受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脆弱的自己。拥抱自己的不完美,你的心也就得到了滋养,愿意长大了。
3、扛起你的责任
第三个故事,是《四瓶小香豆》。
有个乖乖女的好朋友,送她四瓶小香豆。她兴奋地给母亲看,不想母亲却让她还回去。女孩觉得,还了,是拒绝友情,不还,又坏了母亲的规矩,心里很纠结。最后,她把这些香豆倒进了水沟。到学校后,她告诉好朋友,她很喜欢小香豆。回家后,她告诉母亲,小香豆已经还了。她就这样在禁令中学会了:善意的谎言。
长大后,乖乖女发现,她平时觉得自己挺坚强的,可有时,却没胆量做一些小事。
你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比如,你周末想逛街,可是男友想爬山,于是,你选择了顺从;或者,你中午想吃红烧肉,可同事想吃匹萨,于是,你们去了必胜客......
童年时,我们会接收大量来自父母的禁令。不许爬高上低,不许和陌生人说话......可是,却很少敢问“为什么不行”,慢慢地,就形成了规则——要不就说服自己接受,要不就编造谎言。但是,却忘了问自己:真正想要和不想要的是什么?
幸好,人生至少有三次机会可以调整和这些禁令的关系。第一次是三岁左右,用语言拒绝。第二次是青春期,用叛逆行为表达。而第三次,就是此时此刻。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过于顺从,不妨抓住这第三次机会,从现在起,用“想不想”替换“该不该”,打破禁令,选择做一个可以自主的自己。
4、整合心理分裂
第四个故事,是《白雪公主也害人?》
妻子抱怨丈夫情绪化,说丈夫吃饭时发脾气,嫌她煮不好饭,到了晚上却色迷迷地用温柔的语气和她讲话,很讨厌。丈夫则说,生气的妻子和穿着睡衣看起来很温柔的妻子,根本就不像是同一个人。
他觉得穿漂亮睡衣的妻子不应该生气,就像“白雪公主是不会害人的”。
丈夫这种好坏分裂的逻辑是怎么来的呢?原来,他小时候,母亲大部分时候都很温柔。有一次,不知为何,他哭闹的很厉害,母亲一气之下,把他拎到海边,悬在海岸的堤防边恐吓他说,你再哭,我就把你扔下去。为了保护心里美好的母亲形象,他选择了把这一恶毒的母亲形象压抑在心底,但是这种形象始终存在,也是她婚后最害怕妻子出现的样子。
好与坏的分裂,如同你用两个不同的大脑思索这个世界。必须要做的,就是尝试把这两个大脑结合起来,容许世界同同时存在好与坏的完整性,当你愿意感受所爱的人身上,那令人讨厌的一部分,也就学会了如此面对自己,你的生命才得以完善。
第二部分:理解父母,认识12种父母的真实模样
在你心中,理想化的母亲是这样的吗?美丽善良,温柔体贴,象大海一样包容,不管你有什么样的坏脾气,她总是把你搂在怀里,然后亲亲你的额头说:“别担心,妈妈永远爱你!”她的爱让你相信自己,相信别人。
而你理想中的父亲会不会是这样子的:高大威猛,勇敢坚强,有着宽阔的肩膀和博大的胸怀。当你遇到艰难时,他帮你解决问题,当你出门闯荡时,他鼓励你往前冲。不管外面有多少风风雨雨,只要有他的榜样力量,你就能随时跌倒后爬起。
现实中,你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母亲和父亲。
比如,总是让人猜不透她的心事的“冰箱母亲”,情绪不稳定的“气象台母亲”,愤怒而强势的“狮子母亲”,对孩子关怀得无微不至的“直升机母亲”,曾带给你伤痛的“刀子母亲”,在记忆中缺席的“透明母亲”。
比如:总是一脸严厉的“国王父亲”、像个别扭大男孩一样的“半熟父亲”、习惯打骂孩子的“教鞭父亲”、总是不在家的“隐形父亲”、和你完全不同的“颠倒父亲”和像叛逆小孩一样的“孩子气父亲”。
这12种父母亲,或许都曾带给你或多或少的烦恼和焦虑,让你觉得不可理解,甚至无法原谅。但是,你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实吗?书中,为你讲述了一个个小故事,让你理解他们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原因,你理解了,也就释然了。说到底,每个人都是从一个小孩子开始,学习面对这个世界的,没有人天生会做父母。如果他们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做一个好父母,而是他们能力上还没有达到完美父母的境界。如果换做你,你会怎么看待自己做父母的能力呢?
希望你读完这本书,能够战胜“父母病”,学会与父母和解,与自己和解,不再拿原生家庭当做你不肯成长的借口,勇敢地接纳真实的自己,感受宽容和爱的力量。
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本文结束)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您觉的文章有用,别忘了在文末点赞哦。
作者简介:
杜豆豆,IT从业20余年,英语语言文学学士,美学、心理学研究生。早年创过业,后就职多家全球知名IT外企。性格淡泊宁静,书痴一枚,闲时码码字。兼任多家平台签约作者。愿倾尽一生之力,读经典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