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发明了一个著名的成语——难得糊涂。
他是个大诗人和书法家,他当然不糊涂。故事是这样的: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郑板桥受莒州知州之邀游历莒州。行至莒北碁山西山旺时,得当地王员外大宴款待,员外久闻板桥大名,并渴望得到其墨宝,就用当地名吃“糊涂菜”招待板桥。
糊涂菜就是先用面浆把鸡、鱼、肉等包裹起来,小火慢慢油炸,炸至表面金黄。
郑板桥品尝湖涂菜后,赞不绝口,就问王员外这些菜的名字,员外答:“我们当地叫糊涂菜。”员外见板桥正在兴头,就请板桥题字。
板桥早察其意,还是欣然提笔写下四个大字:难得糊涂。
(更多关于这个成语的趣闻可百度“难得糊涂”)
故事中郑板桥题这几个字的表面意思是告诉王员外难得这道“糊涂菜”才找到了机会让他题字,而真正想表达的是他早就知道王员外有这意思,即使他不上这道“糊涂菜”也会答应给他题字。
对于他自己,难得装作糊涂才吃到了这道好菜,对于王员外,却是为了提醒他用不着这样绕弯子来“贿赂”他。
这个故事与我想说的相关性并不大,我是想借难得糊涂这几个字来剖析人知道了太多,懂得了太多知识后会怎样。
之所以提出“难得糊涂”,便是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装傻”可以避免很多麻烦,甚至会经常感叹“傻人有傻福”,为什么呢?
傻意味着单纯无知,意味着见识小阅历浅,但与此同时也就保留了大部分人从出生时带来的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我们学到知识后往往感到兴奋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之前对这个知识所怀有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
但知道得越多,也就意味着好奇心越来越少,甚至于知道的越多,发现需要验证之前所学到知识的知识更多,慢慢地那种好奇心演变成一种乏味的为了获取知识而不得不做的工作,不得不为之耗费时间,慢慢地本来能为此开心快乐的好奇心变成了一种让人疲倦且劳累的工作。
假如一个人看的书足够多,付诸思考的层次足够深,还会慢慢发现很多知识是相互矛盾甚至是相互交错纠缠不清的。往往这个时候,大脑的自相矛盾和理不清的思绪会让他感叹——还是糊涂好!(这里的糊涂成了无知的代言词,但谁愿意承认自己无知呢?)
以上讲的是无形的知识,下面我们讲一下有形的阅历和经验。
为什么我们年轻人行事之前总是显得叛逆而不愿意听取老人的建议呢?
其主要原因正是我们自己没有亲身经历,不解其中悲喜难易,我们叛逆的并非“不听老人言”这一行为本身,而是我们感受到自己没能亲自经历的年龄弱势被揭穿,急切地想维护我们的好奇心和尊严,因而处处“表现”叛逆。
于是,我们长大了,我们经常“吃亏在眼前”,我们的好奇心被打碎了,于是会认真听取“吃一堑长一智”的老人言。我们往往会忽略这个瞬间的自己为了得到安慰是那么的乖巧和听话,但当情绪恢复之后,再次听到我们没经历过的“老人言”时,我们仍然和以前一样要去证明自己的想法而拒绝听取,直到再次被击败。
就像太阳东升西落,日复一日一样,这样的所谓经验和阅历也在一代一代人的出生和衰老中反复上演。我们为证明自己的正确而高兴,为“好奇心”被击碎而哭泣,但是我们愿意一直这样,因为我们发现这样活着的自己似乎更真实。
当然,我们也会长大,我们也会发现那些比我们小的弟弟妹妹和我们当初一样,尽管自己不是老人,但很多时候他们也不会完全把我们说的话当回事。
那么,人知道的太多,懂得太多知识会怎样呢?
1、会更累,但有可能成为某方面的引路人或者某某思想家之类的。因为每个人在获得大量的知识后都会着急着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别人,去“帮助”他人避免走弯路而获得成就感(比如我写这篇文章时也避免不了着急)。然而事实是几千年过去,能认真听取“老人言”并获得成功的人并不多。
2、知识量的浩瀚使得我们知道的东西并不一定正确,因此我们也会误导他人,所以也可能会成为罪人。想想那些黑帮老大不就让很多人听取了他们的知识经验,然后在偷抢拐骗中丢了性命或者被送进监狱吗?当然,小部分成功的人又继续坚持着以往老大传授的理论给后人。(所以你要学会分辨我说的会给你带来什么,不能一味相信!)
3、我们会苦多乐少,前面说过,知道越多,经历越多,对世界的好奇心也就越少,而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我们得保证之前知道的,领悟的东西一直维持“正确”。因此我们必须一直去学习更多,知道更多。而每个人之间或许别的不一样,但耳目嘴鼻、四肢、时间这些客观的一定一样。所以我们会为了保证之前领悟的道理的正确性而随着时代发展变化去继续搜集“证据”证明自己。仅仅为了证明自己正确的那一刻的欢愉,知道越多,也就伴随着人生中的那一刻越来越少,所以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忙碌着。
说到这里,你还愿意去学习更多吗?
不过现实很残忍,为了满足自己名利地位上的欲望,不学习是没办法的事啦!甚至仅仅是做好一份工作挣到吃饭的钱,不学习也没办法!
唯一可以效仿的是,虽然知道了,但是可以不较真,不坚持自己的正确,装成一个傻逼,大脑貌似仍然可以回馈我们快乐!
哈哈,我目前是这么做的,但我知道得并不多,可不要误会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