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爸妈一起吃饭,吃到油炸蚕豆这道菜时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我爸和我妹喜欢剥皮吃,我则喜欢“连皮带肉”囫囵吃,我妈也是。
老爸说,这是讲究,说他吃饭可挑了,不喜欢吃什么就绝不吃什么。老妈立马接话,说老爸因此一直瘦得皮包骨似的。妹妹也说:“是啊,我和爸吃饭挑,所以瘦得苗条;妈和哥什么都吃,所以总白白胖胖身上有肉肉。”
我笑说:“那是因为你们任性,喜欢什么就任性的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其实我想说的是,哪天我也能这么任性就好啦,典型的羡慕嫉妒心理。
说老爸一个大人任性,也许你会觉得有点不妥,再举个例子,你就知道他老人家究竟是不是任性了。比如,他老人家一直喜欢打牌,那简直如痴如醉,不分白天黑夜,只要有空就“见缝插针”、废寝忘食。从小到大,因为这个老妈和他不知多少次拌嘴吵架,可他老人家至今依然如旧。够得上任性吧。
可想想我自己呢,别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了,简直一点真传也没继承到。那么自我的上一代,怎么就有了我这么不自我的下一代呢?想想我也曾是典型的“隔代教育”环境下长大的,怎么就任性、偏执、尖锐不起来呢?
前不久一直在思考“隔代教育”的问题(其实就是当下热门的“留守儿童”的问题,因为曾在新闻上看到一个刺眼的词汇“留守儿童”,也就类似于什么“官二代”、“富二代”等,也就是说当年的留守儿童如今有了下一代,仍是留守儿童,有机会再探讨),因为“隔代教育”下的孩子似乎真的如一些专家说的,容易养成任性、偏执、尖锐等性格缺点。
似乎很有道理,但我觉得恐怕也不尽然,比如我和妹妹的例子绝对是个例外。自从有记忆时,爸妈就经常出门,即使很小的时候特别特别想他们时也不会嚎啕大哭,更不会撒泼哭得昏天暗地、死去活来,只会睡觉时蒙着被子无声掉眼泪,懂事年龄渐长后就更不会任性了,好像很早很早就学会了克制。
想想自己做的最任性的一件事,可能是还没有记忆的时候,据说有一次老妈把我留在姥姥家玩,白天有人玩还好,可到了夜晚却不行了,找不到妈妈就一直哭,直哭到舅舅叫上他的小伙伴大半夜骑自行车十来里路把我送到老妈身边为止。那时的自己好任性,好爽啊。
当然,有一些任性、偏执、尖锐也不一定就是坏事、尽是坏处。古今中外,但凡有所成事者的所谓天才,要么执着于一隅,要么执着于心。有所执着,必有执念。
之所以执着于某人事物,其中必然有喜欢的成分,从某种程度说,执着就是任性的喜欢,有了这种任性的喜欢恐怕也就是一种执念。
虽然我不任性,但说到任性的喜欢,还是乐意说说的。从小时候的各类型玩耍游戏到学生时代的各门功课、文体娱乐项目,直到如今各种爱吃的饭菜,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不能说样样精通,至少也能做到80+吧,就是至少得能拿的出手吧,不然,又何谈喜欢?
所以,有时我会怀疑老爸对麻将的喜欢,若真的喜欢就该买一副牌放家里自己跟自己打,自己能给自己玩并玩得不亦乐乎,那才叫喜欢;那种花钱买乐、不分白昼黑夜的喜欢,恐怕只能是任性。
老爸若是任性不是真正的喜欢,那我就只是喜欢而少了任性,也就是说都还不是任性的喜欢,即执着、执念,没有执念、执着于一隅,所以,目前为止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凡人。
要说执着于一隅,对我来说或多或少还是有的。从之前的各类喜欢可以看出我的兴趣简直太广泛了,不是吗?说好听的叫兴趣广泛,其实就是三分钟热度。从小到大,凡是我喜欢的、得到的、拥有的虽然获得的过程往往都是异常曲折艰难,但一旦得到我都会倍加珍惜、喜欢到彻底直到喜欢的不能再喜欢,然后可能就不那么喜欢了。
但有一样例外,那就是文字。从能读书写字时就喜欢,一直初心不改,虽然可能会时断时续,尤其是长大工作后,但一如既往、藕断丝连、打断骨头连着筋地喜欢。虽然如此,但也不至于任性,因为时断时续,想来再如大学那般自由自在、不分黑夜白昼地读书写作,以后的机会恐怕少的可怜了。但只要坚持不断,又何尝不是一种执着呢?应该叫韧性的执着,不是任性。
《执念师》里说,拥有执念的人都是拥有超常意念力的超人。但拥有超常执念的人,也有可能成为疯子、魔人啊,佛家不是有云:“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佛与魔,全在一念之差。”执念,可是佛家忌讳。
可《霸王别姬》里又说:“不疯魔,不可活。”
很显然,疯子也很执着,也有执念。在表面上看来,天才和疯子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都执着于、沉溺于自己的那个世界中,区别是除了执着与执念,能否偶尔走得出自己的那个世界。
这样看来,执念好,也不好。不用怕,每当这时候,老祖宗都会说一个度的问题,所谓过犹不及,物极必反是也。
所以,我一直追求的都是一个凡人的种种,既不致于像某些天才大家执着到不谙世事、生活不能自理,也不可能一味地沉溺于家长里短、尔虞我诈的人情关系所谓厚黑哲学里,也不希望别人给予期望过高,不然你会失望的。
如果要希望的话,倒是希望自己偶尔发呆、发痴、疯魔的时候,不要真的以为疯了、傻了,就好了。
再说了,做一个一脚踏进红尘,一脚踩在云端,一边诗词歌赋,一边油盐酱醋,一脚天上、一脚地上过日子的普通人,未必不好。
一家之言,仅供笑谈。更多内容请关注文集《狐言狐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