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善良》一文说:“善良可以与天真也可以与成熟的超拔联系在一起。多数情况下善良之不为恶,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善良的人不是不会自卫和抗争,只是不滥用这种“正当防卫”的权力罢了。往往是这样,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一个在小说创作上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就因为一篇《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而成为右派。
王蒙先生平反后似乎官运亨通。而他的内心到底经历了什么?对人和人性的看法到底有多少变化?会不会因此变得悲观,甚至对社会刻薄?
没有,完全没有。虽然王蒙创作风格发生了变化,理性和冷峻的成分增多,但是他对善良的人性美的执着依然故我。
王蒙也许是一个天生善良的人,也许是眼界开阔、学识渊博,不断写作精神上升到一定的境界而自然成为这样的人,也许是一个通过深度的思考和人生感悟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也许三者兼而有之。
我更倾向于把它看作是真正参透了的那种人。
另一种人呢当然就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
这一点从人的心灵成长过程也很容易看得出来。
小孩子先天的纯善,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不假雕饰的一种美,一种纯洁透明的可贵的人性。
当人开始成长到6岁以后,乃至开始步入社会时,很多人因为受到的伤害或者面临的危险,就开始对周围的人对整个社会设防,安装层层防火墙。从生命本体的自我保护功能来看,这是有它存在的价值的。
这时候的人不再童言无忌,不再天真烂漫,他会考虑说话要得体,做事要被别人看着顺眼。
进一步被社会污染之后,就开始发现这个社会是一个有漏洞的,有空子可钻的体系。
在私利的驱动下,就开始寻找投机取巧的捷径,开始跟父母亲周旋,与他人虚于委蛇,越来越巧言令色。
这时他的世界观迅速形成,时间段大致是从初中到高三以前。
这使他的眼界不够开阔,除了看到社会上一些污浊的东西,还没有充分感受到人生和社会的美好。
他们的认知水平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线上,没有形成辩证思维,不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他们对世事的看法比较简单和偏激,特别容易以偏概全,认识问题容易泛化,容易有攻击倾向。
这时如果停止学习,那么他的思想境界,未来极有可能就固化,粘滞在一个,转折阶段。
就像一个人站在山洞外面,一切是清楚了然的,一旦经过自己的努力,穿过一段黑黑的山洞,最后到达别有洞天的境界,那么他的心境是豁然开朗的。
最可怕的是钻进黑黑的山洞里,不能退出来,或者找不到出口、路径。这时他就盘桓在山洞里面,自以为人生将能达到的境界也不过如此。
这时他就开始恶毒的诅咒,和狡猾地应付,很难再付出真心。
所以,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最不通情达理,最愚蠢而自以为聪明,最容易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所以人一生要读书就读到皓首穷经、世事洞明,要写作就写个痛哭流涕、酣畅淋漓,要参悟就悟个契入天地、自性圆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