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246100/95d31cd454f9b9b0.jpg)
左右脑横向整合,默契配合,孩子就会同时正视自己左脑中的逻辑和右脑中的情绪,并开始真正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
孩子经历了一件可怕的事,如果成人没有处理好,这件事的负面情绪(恐惧、伤心等)会形成隐性记忆,储存在潜意识里。
日后只要此场景中的“井绳”一出现,那种被“蛇咬”的情绪就会立即跳出来,不是折磨孩子,就是影响判断。
当孩子经历了一件“非正常”的事,我们通常有两种处理方式:
1、转移注意力。拥抱孩子,然后安慰,再给孩子买喜欢吃的玩的,等孩子情绪平复后,处理过程就结束了,因为我们觉得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2、回避谈论。我们尽力回避讨论这件事,就像这件事从来没有发生过,背后逻辑是:讨论会再次让孩子回到“那场景”中,会让孩子再一次难受。
虽然我们不再提了,虽然我们当时也转移注意力了,虽然我们以为时间会抹去一切“伤痛”。
但,那件事的感受会留一直在孩子心里,并不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消失,孩子会一直困惑: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
这就很好解释:为什么小时候狠狠呛过一次水的人,从此可能就与泳池告别了(因为那次呛水的“恐惧”一直都在,只要看见泳池,那次呛水的隐性记忆就会被激发出来)。
那化解这种“非正常事件”影响的方法是什么?
引导孩子复述事件经过(是,你没有看错,就是“复述事件经过”)!
并且是孩子一有此情绪时就引导复述一遍,直到孩子自己不再提这件事(这事已不是事的时候,自然不再提)。
看下面的内容,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了!
1
左右脑
大脑分为很多部分,这些部分有各自的功能。因为化解情绪只关系到左右脑,我们就“简单粗暴”的了解下左右脑:
左脑是逻辑脑:负责语言、逻辑分析等,英文中以“L”打头的都归左脑负责;
右脑是情绪脑:帮助你体验各种情感和解读非语言信息(眼神、肢体语言等);
顺便说下:上脑负责三思而后行;下脑负责冲动、直觉,但可以在关键时刻做出本能的反应和生死抉择;
2
右脑的情绪是如何被化解的?
行为被右脑控制
当我们(不只是孩子)经历“非正常”事情后,我们的行为主要靠右脑支配,即:产生的情绪支配着当时的行为。例:当年马航事件发生后,我们悲伤、怜悯的情绪支配着我们的行为——找朋友述说、发朋友圈、网络上搜索事件进展等等(特别是3岁以前,孩子右脑占主导,左脑还没有开始发育,完全活在当下,这就是为啥他们会毫无顾忌蹲在人行道上看小虫,上幼儿园迟到了也毫无愧疚感。逻辑、责任、时间的概念对他们来说还不存在。所以对3岁以下的小朋友不要试图讲理,“理”是左脑行为,而此时TA的左脑还未发育)。
右脑的情绪需要通过左脑来化解
重大事情发生后,我们需要的往往是理清事情的经过及原因,这就需要左脑去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了把事情复原的合乎情理,左脑必须用语句和逻辑把事情整理好,然后右脑再结合身体感觉/原始情绪和记忆,才能有效的处理这些情感。
只有这样,我们的左右脑就将此事完全整合,我们才能看见完整的事情图景,进而,右脑的情绪得到了合理的解释,这种情绪自然就得到了有效释放(这也是写日记和讲述苦难经历能治疗痛苦的原理,我们为什么提倡父母去定义孩子的情绪,比如:妈妈看到你生气了/开心了/郁闷了等等,也是想让孩子的左脑参与进来,让孩子有逻辑上的掌控感,从而使情绪尽快平复)。
这也就是马航事件发生后,为什么朋友圈被马航事件刷爆,因为人们需要用左脑寻找合乎逻辑的答案,然后去处理右脑的情绪。
当然,在孩子右脑情感还很激烈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先与TA的右脑连接(也就是“共情”),安抚TA的情绪。有时,孩子不愿意说出经历,我们需要尊重TA的意愿,让TA自己决定什么时候说、怎么说。强迫,只会适得其反。
顺便说一句:我们希望孩子生活更有意思,情感和理性都一样重要。如果孩子被右脑“接管”而忽视左脑,就会容易感情泛滥;同样,孩子被左脑“接管”而忽视右脑,就会生活在情感的荒漠中。
左右脑横向整合,默契配合,孩子就会同时正视自己左脑中的逻辑和右脑中的情绪,并开始真正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