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972961/980a65ef4c072557.jpg)
近一个星期赴南方几座大学演讲,结识热爱研究的同行。离开中国校园14年后,我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这个时代的大学生。
到了演讲的尾声,现场的好几位同学问我该如何面对现实困境。说实话,我在伯克利和UBC从未听到过学生这样提问来访者,因为嘉宾讲座对大学生来说是打开思路看世界的窗口,学生们不会错过任何精进个人判断的良机。
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生对未来忧心忡忡?你是否感到在大学里为了应付各种考评忙得晕头转向,却又时常无所事事?
作为一个经历过类似折磨的过来人,我感到这些细碎忧愁的提问背后,反映出一个人内心的匮乏。造成这种匮乏当然不全是学生或老师的责任,但诟病社会制度也并非我写本文的真正目的。
思考了好几天后,我动笔写下这篇文字,希望能通过审视大学生活,帮助年轻的朋友们在苦闷的日子里找到行动起来的理由。
01- 想象力的贫困是匮乏的根本
我真正在乎的是想象力的贫困,而不是真实生活的贫困。绝大多数年轻人,都是一无所有的。如果知道这是年轻人的常态,就会明白年轻本身既无可逃避、又无需炫耀。我们每个人都从这里出发,等多年过后,总有些人从一无所有的青年变成一事无成的老朽。
而一所好大学,她为年轻人提供了一座避风港。在这里,青年们尽可以发展自己的思想体系,并在成熟之前免受世俗力量的讽刺打压。
当今社会的确弥漫着一种对知识的轻慢态度,而凡是曾进过大学的人,都有机会看破世俗金句与大家风范之间的深刻差别。
我始终相信:知识不只是用来理解世界,而且是能用来改变世界的。如果你不相信知识能改变世界,就好像有人对你说,现实世界没有另一种可能。大雨滂沱,你只能忍受。
找到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是将知识升华到智慧的过程。这很可能会耗掉一个人的整个人生,然而这一路你不必寂寞,因为在大学的几年时光里,你可以借得先人的智慧,点亮你平淡的日子,抚平你内心的伤痕,检讨现世无意义的忧伤,带来心灵的平静。
大学通向一条路,通往伟人会面的地方。在那里你可以看到平时很少见到的一类人。没有他们,你既不能理解自己的能力,也不会明白作为人类的一份子有多美好。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没有遇到过先哲的灵魂,终不完满。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轰轰烈烈的芝加哥学派,让欧洲人看不起的美国乡巴佬找到了教育强国的方向。当时的年轻人信奉的是杜威、加缪和米尔斯。他们是现代教育的开创者,是美国学术精神的缔造者。
一座城市,因为大学的存在,而拥有令人向往的气质。芝加哥,因为有了芝加哥大学的存在,这座曾经的、平淡的工业城市、商业城市,变成了美国的智识中心,一座真正对伟大思想有极大渴求的城市。
![](https://img.haomeiwen.com/i4972961/e7492343ce9acaf2.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972961/a5f5c7e27e1257bf.jpg)
这里我不得不提到作家阿兰布鲁姆,他是美国过去三十年里非常重要的人文学者。在《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中,他抨击70年代的美国浅薄、堕落。许知远说他在未名湖畔想起这本书,毫不掩饰他对北大的厌倦之情,他觉得“这所大学[北大]变得越来越世俗, 越来越失去对形而上的渴望和真诚,变得高度的实用化。”
无论是阿兰布鲁姆,还是许知远,他们都坚信社会应该为大学服务,而不是大学为社会服务,因为大学代表着某种更崇高的理念,世俗生活理应是为了追求这种崇高理念而存在,而不是倒过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4972961/637145fd65fc8720.jpg)
-02- 大学生活给每个人一次重要的机会塑造“我是什么”
教育的确是我喜爱美国的一个重要原因。从10年前上伯克利的那一天起,我不停的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是什么?这个问题使我着迷。
认识自己就是认识自己的灵魂,找到那种让你之所以成为你的东西。太多时候,我们都被外界的言语和观念蒙蔽,看不清真相,忽略自我。
然而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人教我什么是自我以及成为自我的重要性。大多数人甚至不需要这个自我,只要吻合社会范式对其扮演各种角色的约定,就足够一个人烦恼一生了。
自我是孤独的探索,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可能出现。而对任何一个对此事有兴趣的人都不该错过大学时期探索自我的机会。
![](https://img.haomeiwen.com/i4972961/48245bbdd07eeb26.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972961/26d49754a3e283f9.jpg)
我们横跨大洋留学,当然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技能教育,更重要的是在那里,我尝到了自我觉醒的幸福,这种幸福来自与其他尊重知识的同盟者共同求道而不断丰盈蓬勃的内心,而无需求得世俗观念的认可。
所以上大学跟成功没什么关系,在我看来,大学也不应该被当成成功的手段。
![](https://img.haomeiwen.com/i4972961/f29a2392836eba3a.jpg)
大学生活是一个人长大成人的重要阶段,但它未必能成为每个人命运转变的时期。谁也不相信还存在着闻所未闻的严肃目的,或者还存在着一种研究人的目的并决定其优劣的方法。如今的人听到哪个人读了哲学,会为她的前程感到可怜。若是听说还有人选择与表演成名无关的文艺,更是觉得她疯了。说简单些,哲学只是一个字眼,文学是一种娱乐方式。这种想法是我们的中学及其气氛造成的。但是一座好大学,应该有另一种气氛:
她告诉我们,有些问题应该被每个人思考,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没有人问,也不可能有答案。
她提供自由探索的空气,不允许不利于或者妨碍自由探索的气氛存在。
她给出重要与不重要之间的区别。
她保护传统,不是因为传统就是传统,而是因为传统提供在极高的水准上进行讨论的模式。
更重要的是,这里有真正伟大的理论思想家,他们是理论生活存在的活的证明。他们的动机不会流于低俗,虽然人们以为低俗的动机是无所不在的。他们有权威,但不是来自权力、金钱或家庭,而是来自能够赢得尊敬的天赋。
大学是一个以理智为基石的国家的神殿,是奉献给纯粹理性的。她使人们从心中唤起崇敬之情,只有那些将自身与平等自由观念融为一体的人才会产生这种感情。
大学里师生关系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大学蕴含奇迹,预示着分享奇迹中产生的友谊。
按我的理解,大学建立起的师生情谊不同于传统师傅对徒儿恩泽庇佑的长幼秩序,在一座好大学里,青年和长者彼此尊重,师生结成一种良善的关系,互为相长。教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人们看到一个真正的共同利益为宗旨的团体。
![](https://img.haomeiwen.com/i4972961/669d66b3ab646d5c.jpg)
在我天真的想象里,每一位学生在大学时代至少要有想什么就写什么的自由,哪怕没有公开发表的自由;她还应该怀有对未来世界的各种想象,即使这想象与她毕业后的第一份职业没有任何关系。
如果人们认为我们寻求的理想在有生之年不可企及,那么通过大学教育,他们能获得在不完美世界里活着的尊严。大学的存在,避免了一个因为缺乏想象可能性,而凝固不可改善的世界。
![](https://img.haomeiwen.com/i4972961/bd2f53581a8fbef7.jpg)
-03- 从做正确的事开始
读到这里,你也许意识到你有机会利用大学时光,将它视为转变的起点,但仅仅知道这些似乎还不够。接下来我想谈谈如何有效的行动,简单概况就是“做正确的事”。注意!正确的事并不是说你之前的行为是错的,相反,我们很可能做着正确的事,却因为没有意识到它而导致混乱的结果。比如你按时上课,认真完成作业,甚至经常去图书馆看书,但所有这些都并不能保证你真正获取了某种智慧。
我所说的“做正确的事”必须是一个人主动的选择,是一个人能控制自己,免于坠落于坏习惯。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觉悟是这么重要。
教育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行为觉悟”,这个层面上的觉悟不同于基础教育中的说教,告诉我们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行为觉悟让我们明白怎样养成习惯,并从更深的层次去了解它们。行为觉悟的人从骨子里了解自己的行为,明白要让自己养成某项好习惯的关键在何处,而不再需要强迫自己或是遏止自己的行为,因为后者违背我们大脑的运行规律,难以坚持。
1. 发展自己的兴趣,让你变得有趣又有料
我们中的很多人对兴趣这个词有所误解,以为它就像家门口一样在那永远等着我们,不用费劲就能找到,可事实并非如此。
教育学家指出,兴趣不是天然的存在,而需要我们去努力寻找、培育并且巩固。
注意!寻找只是第一步,充其量不过是播下一颗种子,一个人若不能在此基础上培育和巩固兴趣,就永远无法把这种兴趣发展到专业水平。
发现兴趣得从关注内心世界开始,日积月累,我们学会逐渐看懂行为导致的结果,于是我们就会摒弃老习惯,养成新习惯。
冥想能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让我们从内心感到有趣,延伸专注力,使我们能在其他时间仔细体会自己的身体和心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冥想帮助我们将意愿转换成当下的体验,而不是把精力耗费在对抗不好的瘾念上。
发现兴趣的驱动力是好奇心,它是维持人类进化的先天性的奖励。好奇的感觉是怎样的呢?它让人感觉美妙极了,哪怕你要面对的事情复杂之极或毫无经验,好奇心也会拖着你继续探知下去。
想想初恋,那不就是好奇带给你去探索异性的动力吗?再多艰难困阻也无法使你不去想Ta,好奇心是人类进步最重要的品质,而且每个人都能挖掘到这种东西。
接下来,培育和巩固兴趣无疑需要更多技巧。你是否怀疑自己是否有毅力做到它?坚持做一件事那么难,所以书店里才会冒出那么多类似时间管理和健身塑形的书。
依照我的生活经验,很多立志于读书的同学都花了大把子力气去读那些关于怎样读书的书,而未必下得了决心翻开一本不好读的书。
有次我在公众号里写了一篇自认为是的时间管理小文,结果我那好心的学霸姐姐立即指出:你怎么会闲到写这样的文章,而不去读一本真正有趣的书?真是好囧。
![](https://img.haomeiwen.com/i4972961/6c84d624b3017d36.jpg)
言归正传,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该做什么,而真的坚持去做它又那么难?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理解人脑是怎样进化来的,这也是“好习惯”和“坏习惯”的渊源。
我们的大脑在漫长的岁月中发展出两类兴趣:一种帮助个体生存——它是一种短暂、浅薄、能即刻生效的奖惩机制,比如遇到猛兽撒腿就跑,在冬季里嗜睡保存体力,甜食依赖,图像刺激性欲等等。进入现代文明以前,这些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怪毛病。因为资源总是有限的,和多数人保持一致并节省精力可以让个体最大程度上获得生存下去的机会;另一种兴趣推动人类的整体发展——它比第一种复杂得多,深刻得多,最麻烦的是它不能对掌握这种兴趣的个人构成奖赏,甚至有人为此要付出巨大代价,失去生命以及因为不合群而遭受精神困扰。哲学家、艺术家、文学家、顶尖的运动员、精锐部队的战士,都属于这类人群,他们中很多人都没有繁衍后代,而推动人类进步只需要极少数这样的人。
我们在顶尖大学里经常会遇到一些怪人,这些人一旦离开学术环境,可能连生计都成问题,但他们是知识的创造者,让人类认知能力不断突破现有的边界,就像天才运动员不断打破记录,挑战人类身体的极限。
推荐大家几本我看过的对理解思维有帮助的书:《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思考,快与慢》,《瞬变:如何让你的世界变好一些》,《决断两秒间》(Blink: The Power of Thinking Without Thinking)。
简单的讲,现代社会里的很多所谓“坏习惯”是人类为生存而发展出来的思维方式,我们不妨称其为第一种天性;而“好习惯”则相反,它也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比如追求发展、寻求创新。
当今社会的物质条件已经比人类进入现代文明丰富得多,所以社会就有了更多刺激第二种天性发展的空间,第一种天性反而越来越不合时宜。
认识到这一点,你也就明白,为什么直到近几十年,才出现减肥和学习的风潮。因为人类社会从来没有储备这样大的资源,供如此多的人摆脱生存危机,转而追求个体发展,以应对人类文明继续向前发展的各种难题。
2. 养成好习惯让大脑变年轻
大多数人已经知道我们人体的各种活动都受大脑支配:大脑决定我们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表现,以及如何与他人相处。一个拥有健康的大脑的人通常更快乐,更健康,更富有,更聪明,更自信、敏锐而且更有创造力,而一旦大脑受损,这人很可能会在生活中遇到各种麻烦,注意力不集中,爱暴躁、沮丧,自我评价低,尖刻,缺乏灵活性。
脑科学家丹尼尔阿门教授在扫描过63000个大脑后证实,人脑是人体里唯一能克服衰老的器官。坏习惯能让大脑衰老得更快,好习惯能让这个过程减缓甚至逆转。这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他对比了自己23岁和57岁时的大脑扫描成像,事实证明那张57岁的大脑的确比先前的大脑更年轻,更健康。据他所说,这是因为他在20多岁时的很多行为其实是在伤害大脑,比如饮酒,吃大量油炸食品和甜食,总熬夜,而且当时的他还受到肥胖的困扰。
现代科学通过无数实验已经证实我们可以通过好习惯让大脑更健康:
- 大脑容量及机能与一个人的体重成反比,超重和肥胖是脑健康杀手。丹尼尔教授为了改进大脑健康,30岁前逼自己减掉了25磅的体重,体重变化对大脑尺寸和活跃程度的影响直接反映在前后两张扫描图片上。
- 酒精危害大脑健康——不仅针对酗酒者,正常饮酒也会加速脑细胞死亡。饭后喝一小杯红酒的确有助于心血管健康,但这对你的大脑有害无利。
- 吸烟和高血压都令大脑受损,它们会让脑血管的弹性降低。
- 锻炼能刺激脑细胞活力,增加颅内的血流速度,提高脑神经元活跃程度。
- 焦躁情绪损害大脑,容易造成神经错乱和抑郁症。
- 积极的社交活动让大脑更健康。另有多项研究的统计数据证明,和乐观、生活方式健康的人相处能使人长寿,这是因为社交行为本身具有传染性——和节制、宽容、有趣的伙伴多相处,我们自己也变得更风趣、富有魅力,和成瘾、易怒、爱抱怨的人相处,让人死得快。所以下次聚会之前,多了解一下来的都是些什么样的朋友。
- 饮食习惯对大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吃进有营养的东西促进大脑发育,吃有毒性的食物阻碍大脑发育。
- 睡眠也很关键,丹尼尔教授提到:20世纪初人们在夜间的平均睡眠是9个小时,而到2011年就只有6小时了。对大多数人而言,夜间睡眠少于7小时,颅内的血流速度就会减慢,这让我们白天的运动和思考变得迟缓。晚上睡不着,白天睡不醒,就是这个道理。更糟糕的是,很多人因为睡眠时间短而增重,因为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人体会自动调节体重,让大脑变笨,少消耗一些能量。前面提到过,增重能导致脑容量变小,或者说让脑子变笨。
3. 几个好习惯,下决心照着做,别问为什么
与有智慧的人为友,主动接近具有精神光芒的人,远离对什么都无所谓的人。不要为了耍帅就什么都不当回事。活出有质量的生命其实是相当费功夫的。
与其刷10个小时的公众号、知乎和微博,不如老老实实看一个小时的书。唯有读书,能改变气质。不读书别找借口,市面上有大量可供你学习的资源。
早睡早起,戒掉熬夜的习惯。每晚睡眠时间不少于7小时,争取跟室友达成一致,共同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
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控制体重,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塑形和健身。所谓高颜值,50%以上是因为身材好,而不仅是脸蛋漂亮。
学会正确的呼吸方式。改善呼吸可以通过冥想或瑜伽,也可以从最简单的日常呼吸开始练习。养成好的呼吸习惯,能帮助你控制情绪和思维,提高专注力。
大学为每一个试图寻求自我意识的人提供了适合的场合,在一定程度上,她能让部分人免于世俗力量的迫害,去探索个体智识的边界,足以推动社会的力量。
相信我,爱上大学,绝非一件蠢事。
网友评论
谢谢!!
我不太清楚自己未来会成为什么样子,房价已经压得人喘不过气,我觉得追求财富追求物质没有不高尚,不是苦行僧般搞科研才叫伟大,但要记住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不是很明确路该往何处走,也觉得自己没有很好的批判思维、想象力、创新力。一方面三观的东西我认为要从书中找寻,所以现在多去看书,增加知识的广度;另一方面感觉自己只是熟练掌握课本知识,不能很好创新发散,这次出去实习两周,对知识和学习方式又有了不同理解,和老师交流又打开了视野。所以科研上没有创造性,想象力,那是见识得少了,专业文献读少了,还没有真心投入到那个领域,我还是坚信量变引起质变,踏踏实实,有了沉淀才会得心应手,也要走出校园象牙塔外的世界。
不清楚自己的兴趣,没太大关系,不知道未来详细的打算,没什么,大学应该博学一点,多读书去找寻,走点弯路又算得了什么。只要找寻的路上没有忘记最淳朴简单的本心,引用一位老院士的话:“骑驴找马,如果驴都没有,那就迈开双腿,绝不等待”
可以建议一下不要那么多图片么,感觉有些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