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长沙弹词,因用长沙方言俚语说唱,又称长沙道情。是一类将故事编成散韵相间,有说有唱,以弦乐器伴唱的曲艺形式,流行于长沙、湘潭、株洲等地,有200多年历史,是最具长沙地方特色的曲艺品种,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长沙弹词的发展历程
长沙弹词在清代就已出现,形成于同治年间。最早用鼓板唱道情,由于用地道的长沙话表演,亦称作长沙道情。在清朝杨恩寿的《坦园文录》一书里,详明地记叙了长沙评弹艺人张跛在1863年表演《刘伶醉酒》时的情状;“以板鼓唱道情”、”惟妙惟肖”。二十世纪初,长沙成为商埠以后,茶肆茶楼数量占据全省很大部分;抗日大战以后,长沙茶铺依然有很多家。茶肆茶楼是那时重要的休闲场所,它使民间艺人汇聚于此。此时长沙的说唱艺人超过了五十多个,有20几个茶楼全设置了表演场地,表演的时间分为日、夜两场,每场观众可达百余人。1920年开始,评弹艺人周寿云、舒三和等开始在茶肆、茶楼表演,业内人称之为 “坐棚”说书。

1940年以后,长沙的弹词艺人们在火宫殿摆台进行表演,共设置3个书棚,可以接纳观众 200多人。1950年,正式命名为“长沙弹词”。辛亥革命时期,一些先进的有识之士,利用长沙弹词来宣扬民主革命理论思想。运用极其易懂、形象的唱词唱出列强加快割据中国的紧急局面,激起群众的爱国之情。如陈天华的弹词作品《猛回头》:“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这中国,哪一点,我还要分;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虽目不识丁者,闻之皆泣下”。长沙弹词在 “文化大革命”之后急速萎缩,直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长沙弹词才枯树逢春。那时的长沙仅剩20余名弹词艺人,其中以廖福兴、彭延昆和舒三和为主。
2长沙弹词的唱腔曲调
长沙弹词取湘剧的唱腔说白之精华加入弹词独有的特色,艺人的行腔和演艺各有千秋。例如彭延昆老先生演唱的《杨家将》、《宝钏记》等经典唱段,自创 滥腔”,使长沙弹词的形式越发灵活,韵味更加深长。声腔种类众多:彭延坤老先生规范整理了长沙弹词的九板八腔、十八套曲与方言十三辙;在唱腔上融合、借鉴了湘剧高腔、昆曲、小调、山歌等多种唱腔曲调元素,竭尽所能的丰富和发展了长沙弹词这门艺术,让人记忆深刻。
3长沙弹词的艺术特色
长沙弹词属于说唱艺术,说唱音乐的基本特征是其旋律和语言密切相连,长沙弹词全用长沙土话表演,长沙土话的特点是在四声调的根基上,把去声分为阴去和阳去,还添加了入声组成六种声调。如:桔、猪、柱、除、注、煮这几个字在长沙话中的发音是相同的 ( ju) ,音调却不同,分别对应的是入声、阴平、阳去、阳平、阴去和上声。在长沙方言中总是会加入一些语气词。如: 咯、咧、啊、啦、撒、哒等。(见下唱词选段)
“酒家啊! 你把牛肉切上几斤,好酒打上几缸咯。”店家一听,吓得把舌头一吐,赶忙笑脸地说道: “好汉,吃牛肉撒,拿来就是; 吃酒咧,可是三碗不过岗。怎么咧? 因为我们店里的酒啊,那比老酒的味道还要好,又叫作 ‘出门倒’啦! ”——— 《武松打虎》
4长沙弹词的风格流派
长沙弹词的说唱风格主要有三个流派。一是廖派,以廖福兴为代表,特点是唱腔少。二是周派,以周寿云为代表,表演特点是唱词多,铿锵有力。三是舒派,以舒三和为代表,他的表演,唱腔正统,但显得呆板。被称为"长沙弹词活化石"的彭延昆先生,他的表演吸取了各派精华,并将湘剧、花鼓调、黄梅戏、京剧的一些唱腔融入说唱中,自成一派。并博采众长,融化运用,自创“滥腔”,使长沙弹词的形式更加灵活,韵味更为深长。
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人民历代传承、和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发展历程的证明,也是宝贵而又有着极高价值的文化资源。长沙弹词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是正宗、地道的长沙本土音乐文化,是属于长沙人民的瑰宝。长沙弹词艺人也应在保持地方戏乡土气息和地方风味的基础上,更好的将长沙弹词与现代文化交流、融合、创新、取长补短,让长沙弹词在新世纪也能站稳脚跟、发扬光大。长沙政府也应大力支持、保护这一地方瑰宝,长沙人民也应宣传、弘扬这一令本地市民引以为傲的说唱艺术。
参考文献
[1]陈薇.拯救长沙弹词[J].湖南日报,2013(11):1-2.
[2]唐海燕.论益阳弹词的审美情态[J].乐府新声,2006(1):4-5.
[3]长沙市文化馆曲艺工作者协会.长沙弹词传统节目选[C].长沙文化馆,1980(3):16-17.
[4]杨超.论长沙弹词的艺术特征及发展[J].当代音乐,2016(18):10-12.
[5]郑逦.“长沙弹词”艺术特征初探及其现状与传承[J].音乐教育与创作,2016(18):8-9.
[6]李连生.地方戏与传统剧目的传承[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6(3):66-67.
[7]龙华.湖湘曲论[M].文艺杂志社,1987(2):18-20.
[8]佘致迪.我说湖南曲艺[J].曲艺,2007(6):33-3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