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个幼儿园老师说起的这样一件事让我很吃惊,她说她们园的一个小朋友吃香蕉的时候,不知道剥皮,就连着皮直接吃,原来在家里,父母都是把皮剥好了削成片递给孩子的,孩子从来不知道吃香蕉还要剥皮。
一瞬间,我想到了妍妍,如果孩子们遇到什么困难,大人们都像帮助这只小蚂蚁一样去帮他们扯开路上的荆棘,时间久了,孩子们习惯了大人的帮忙,还会想要或者还有能力去自己解决问题吗?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知识的获取是来源于实践的。
儿童天生就具有好奇心,喜欢探索,或许是出于安全或减少麻烦的考虑 ,大人在孩子进行探索的时候,总是喜欢强调: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却不知这一句句“不”就是一把把枷锁,逐渐地就会把孩子锁在思维的牢笼里,不再敢于去探索。
02
有一天傍晚,我在楼下陪妍妍玩,遇到一对母女,妈妈看起来很和善,孩子也很乖巧。小姑娘和妍妍一起玩飞盘,妍妍负责扔,扔完之后,她们俩就一起抢。
每次妍妍抢走飞盘以后,那个小姑娘其实已经看见地上没有飞盘了,但是还要慢吞吞地走过来蹲下,然后摸摸刚刚有飞盘的那个位置,再站起身来告诉妈妈:飞盘被妹妹抢走了,然后孩子妈妈准会接一句:不要摸地,太脏。
一连好几次都这样,我这才明白,孩子根本不是想玩飞盘,只是想摸摸地而已,可是妈妈不让,孩子只好想尽办法假装无意间碰到地面。
蒙台梭利有一套感官教育理论,她认为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最好的方式就是感官教育,而触摸就是其中的一种。
孩子触摸地面,可以感知到粗糙,也是对神经的一种刺激。可父母们宁愿花很多钱送孩子去早教班,由着早教老师拿着一块粗糙的木板让孩子去体验粗糙,却不愿意让孩子去摸一摸地面,这不是很矛盾吗?地面脏,难道木板就很干净?
之前看过一种训练孩子感觉统合的器材,就是一块细长的木板,离地面有点儿距离,让孩子在上面走,来训练孩子的平衡能力。
我记得当时看完之后,想起了小时候和小伙伴很喜欢的一个地方,就是花坛的那一圈细细长长的边,抬起两只手保持身体平衡,然后就开始晃晃悠悠地往前走,每次都玩的乐不思蜀。却不知在如今,这可是要花大价钱买的训练感觉统合的器材。
其实这样的地方,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很多时候,孩子想要去玩这些东西时,往往都会被家长粗暴地打断,如果孩子不依不饶,可能还会挨骂。
我一直认为,孩子其实是会进行自我发展的,他们每一阶段想要做的某件事情,一定是可以帮助他自身去发展的。
比如说孩子走路,很多人都会有一个感受:就是孩子不会走的时候偏偏每时每刻都想走,而一旦会走了,反而不愿意走路了。
根据敏感期理论,孩子不会走的时候想走,是因为他的敏感期到了,身体在指挥他不断去练习走路,他这时候是在学习技能,所以会乐此不疲。而当他学会走路的时候,也就是敏感期过去的时候,他就不想再去做这件事,为了走而走。
你看,孩子内在的力量多么强大,他会指引孩子一步一步地前进,只要我们不随便去打扰,他就会发展的很好。
03
我说不打扰孩子,并不是说就完全撒手不管孩子了,不打扰孩子跟不管孩子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有一本绘本叫《我和老爸》,应该可以很好地诠释不打扰孩子这个理念。 故事讲的是一只叫罗力的小恐龙独自一人外出探险,没有告诉他的爸爸。
恐龙爸爸当然知道儿子做了什么,但是他什么也没有说,而是悄悄地跟在罗力的身后,在罗力遇到危险时,悄悄地提供帮助,在儿子看不见的地方和他一起一次又一次化解了困难。
后来,罗力见到了美丽的彩虹,那是第一次自己一个人找到彩虹,他很兴奋,想要和爸爸一起分享这份喜悦,这才想起老爸不在身边。于是,他一路小跑回去找老爸,和老爸分享了一路上的经历,并告诉老爸:以后再出门一定会和老爸说的,省得老爸担心。
罗力老爸默默守护着儿子,不干扰儿子的探索,让儿子自己去体验生活中的一切,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体验得来的东西才会深深根植于孩子的内心,因为那是他自己得来的经验。
大人担心孩子会受到伤害,就不允许他干这个,不允许他做那个,但生活中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的事物无处不在,我们总不能因噎废食,连门都不出吧。
保护孩子最好的办法一定不是不允许他做,而是在大人做好看护的情况下,引导孩子如何安全地去做。
比如孩子想玩刀,我们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切菜,让他亲眼看看刀的锋利,他必然就会知道这不是好玩的东西,自我保护是生命的本能,孩子是不会随便去犯险的。
孩子是生命播下的种子,顽强而富有活力,他们在生命的指引下去成长,生命会有他自己的节奏,我们能做的最好的,就是不去打扰。
没有一个农民会蠢到天天跑去问他播下的种子什么时候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他只需要做好他该做的,静静等待种子破土、发芽、长成就可以了。
如果一个农民真的天天跑去折腾他的种子,那最后,种子十有八九长不好,歪了、偏了甚至发不出芽都有可能。
家庭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说:自由的人才最自觉。一个没有机会进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学会控制自己。
是的,自由就好像是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却不能少。
离开了自由的教育,就好比养在笼中的金丝雀,虽然生活安逸又舒适,却失了灵魂。
不打扰就是我们送给生命最美的礼物,对生命最好的滋养。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