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秋分到春分

作者: 习惯自由的小屁孩儿 | 来源:发表于2017-03-29 22:13 被阅读36次

    掐指一算我出国留学半年多了,从去年秋分开始到现在春分已过,说句谁都会说的口头禅,时光飞逝啊!

    又是很久没有更新文章了,我失去了几个粉丝,这也是情理之中。每次更新,总要给读者带来一些新的东西吧,而这些东西,又不能只是碎碎念。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如果孤立来看,每一件都可以写成碎碎念;但是如果把它们联系起来,需要的思考更多,甚至有很多时候,我写着写着就放弃了——只码字的年纪早就过去了,要是想用语言传达想法,还是要自己躬身实践读书思考。借下面这一篇长文,我跟大家说说心里话。

    以前有人来问我,英语怎么学到我这么好,我都会给出很多建议。我享受给建议的过程,口若悬河,彰显我的优秀以及乐于助人的美德。然而现在我回忆起来,似乎这些跟我要过建议的人在学英语上也并没有什么起色——除了内在动力不足之外(这个别人给不了),大概主要是因为我的建议并没有什么意义吧!

    那么这个结论是怎么得来的呢?

    首先,我没有弄清楚来问我“怎样才能把英语学到像我这么好”的人的目的:1)可能是闲聊,那我就陪聊100块钱的;2)可能是羡慕我,那我就谦虚一下哈哈两下;3)可能是出于功利心想速成,那我就赶紧转话题吧,我十几年如一日的学英语,可不是无崖子,能把功力一掌打到虚竹脑袋里;4)可能真的想好好学英语,那咱们点杯最大杯的咖啡,好好唠唠。回想起来,前三种可能性远高于最后一种,那么咱们就别耽误彼此的时间了。学语言想速成,需要极高的智商、学习习惯以、好身体以及持续足够多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支持,而且学会后不用,忘得更快。所以以后我再被问到这个问题,一定要先搞清楚对方的目的,否则我看似头头是道,实际上我们都在浪费时间。

    第二,我给的建议真的是好建议吗?我这半年的学习,跟很多同行(班里的同学都是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也做了大量的阅读——凭良心说,我长这么大还没有这么浸没式地读过书——发现学习者的多样性是惊人的。一直都有人说要“因材施教”,但是,作为老师,我们真的明白“材”到底有什么特性吗?我们真的能够根据“材”的特性来设计课程并分享知识吗?

    有人觉得自己的发音有问题而实际上只是对某一种流行的口音的痴迷;有人觉得自己词汇量太小而实际上真正的问题是自己不爱阅读所以“遇见”的词汇一直也就是那么几个;

    有人觉得自己的语法太差无法输出长难句而更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到底在什么样的交流中才必须使用所谓语法结构复杂的长难句呢?

    ……

    找不到真正问题所在,所谓建议,实则浪费时间

    我当全职英语老师三年,兼职英语老师快一年,当全职的英语学习者将近十五年。从开始能听懂一句问候就开心得不得了,到现在去分析问候语本身的无意义以及其背后的隐含意义,如果有一个自始至终指导我前进的动力,那就是: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需要有效的帮助,但从无捷径可走。这个结论在我这半年上学期间尤其强烈,也让我对教英语这个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

    语言老师也是老师,和所有的老师一样,都有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提供给学习者一切想要的东西,更做不到满足其不切实际的愿望。

    学习最终是自己的事情,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更是如此。我们往往崇拜那些一张嘴就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闲聊时如果能说出“我认识一个人,ta外语可牛了”,那感觉好像跟自己的外语能说那么溜是一样的。只是,这样的描述中,是不是缺少了这些外语牛人十年如一日的用功和积累呢?有些人固然在语言的某些方面有些天赋,比如口音模仿,但是想要维持住这份天赋,需要的是其他没有这份天赋的学习者一样日复一日的努力——一部分是无聊的机械的重复,另一部分是自发地拓展和创新。作为外语学习者,有多少人明白“老师所给”和“自己所得”的区别呢?有多少人一直以来也就是在羡慕中主动或被动地忽略了自己努力的重要性,愿意花时间和金钱去听所谓的“速成”课程,却不愿意亲自整理一下这么久以来自己学习到的东西呢?

    我并不是在说老师就没有用,恰恰相反,我觉得老师的作用很大,尤其对初学者而言。一个合格的语言老师,会帮助学习者养成最适合ta自己的学习习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然后再适当的时候,放开手。没有哪个老师能够陪伴学习者一辈子,不同的学习阶段本来就有不同的老师更适合去教授,但是学习习惯是贯穿始终的。对于学习者而言,从老师那里得到的最大的帮助,莫过于养成了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虽然是个理想的状态,但是也是值得老师奋斗的目标。

    那么现实又是怎样的呢?

    现实是,学术水平不够好却还继续误导学生的老师不在少数:学语言早就成了一个产业,这些年从这里分一杯羹的人并不少。其实我并不觉得通过教外语来挣钱挣很多钱有什么不好,甚至其实这样很好,因为教外语本质上也是一份工作,通过工作挣钱天经地义,那些凭真才实学收获学习者敬意又过上富足生活的语言老师们,也是我尊敬的人。我要批评的,是那些自身学术水平不够、明明只是为了赚钱、还自称“老师”的、误导学习者的人:

    不够清晰的发音会从开始就误导学习者;持有“词汇量越大越好”的误解会让学习者以为学习一门语言就等同于背单词;认为语法就是枯燥无味的规矩其实并没有让学习者明白,语法其实是人们对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的总结,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样的总结也在变,但是目的绝不是束缚表达,而是辅助人们做更清晰明了的表达…这些老师教出来的学习者,对学习语言充满怨气,我也是这样的教学的受害者,我也曾差点儿变成这样的老师。

    这样的现实带来的启示是什么呢?

    教语言这个工作的门槛要提高一些——并不是必须要相关学历背景,而是要有自身学术水平过硬又有足够教学经验的人来把关。说到底,教语言还是人和人的交流,学语言也是为了人和人的交流,科技再发达,人工智能再先进,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也不会被取代,因为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一定会有误会,这些误会有些会被澄清,而这个过程中,语言作为工具来加强人和人之间的联系,至于那些没机会被澄清的误会,是人的局限性的写实。

    自身学术过硬是,对一门语言的态度,不是傲慢,觉得自己认识几万个单词就很了不起,或者读过多少本原版书说话就一定有权威。恰恰相反,应该心存谦虚。语言一直在发展,每年被人新造出来进入口头和书面交流的词汇很多,不再被用到或者意义发生巨大变化的词汇也很多,谦虚是融入变化认识变化的态度,傲慢只会让自己越来越无知,也会误导学习者。仅仅是对待词汇的态度,就能看出来一个老师是否学术过硬。换句话说,越是学术精湛的人越对知识心存敬畏。很惭愧,刚当老师时,我也是傲慢无知,表面上我是外语达人,实际上也就是一张空皮囊。

    足够的教学经验是指,对教语言的态度,更不是自诩权威。交流不是单向的,所以老师讲的不一定全对。老师最终还是要让学生明白,语言是为了表达想法而存在的工具。教语言,其实是为了让学生用这个工具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想法,有温和和极端区分,有合理和不合理区分,有妥当和不妥当之分,也有深刻和肤浅之分——这些区分的标准,其实比简单粗暴的“对错之分”好很多。没有人是全能神,老师也都有局限性,怎么可能去简单地判定对错。不如让学习者明白自己和他人所表达皆有局限性,因此更要包容和多思考多求证,甚至有时要向所谓权威挑战。

    老师也是学习者,尤其在学习语言方面。不坚持学习和思考的老师,让这个工作的门槛降低了很多。自身学术过硬又有足够教学经验的老师,工作成本理应很高。这样的人会发现真正有能力也有热情当语言老师的同行,虽然不管怎样还是会有人滥竽充数。

    另一个启示,就是要感谢这些滥竽充数的人。

    他们的言行,造成了一些消极的结果,比如有人本来想更多了解这个世界去学习外语,但是因为遇见了不靠谱的老师而放弃了这个想法,比如有人为了出国留学而努力准备考雅思托福GRE,却因为老师所谓的速成法而发现哪怕通过了考试,出国留学之后还是无法和人做有效交流。那这些人有什么可感谢的呢?

    其实,如果没有他们带来的这些结果,很多真正合格的老师也许会日渐自满,忘记开始的心存敬畏。如果这样,被误导的学习者会更多;

    其实,如果不是他们暴露了学习语言的误区,很多学习者可能永远都不会认同“学习语言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合适的环境”这个道理;

    其实,批评总是很简单,运用语言去表达不满并比去反思要难;这些还不合格的语言老师,其实也有可能和潜力成为真正优秀的同行,每一个合格的老师,大概也经历过不少艰难,也是从不合格走向合格。

    上一个秋分之前,我自诩是一个优秀的英语老师,很喜欢跟别人分享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的故事,虽然也是对学习语言这件事情心存敬畏,却总会流露出我还承受不起的骄傲;

    这个春分之后,我被作业折腾得失眠多梦掉头发,看书看不进去,或者看不懂,如此明显的局限性,让我明白保持优秀就是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然后不断学习。

    一个外语老师让学习者最认同的地方,也许并不是ta流利的外语好听的发音或者讲课的风格,而是ta让学习者明白ta与他们都在学习的道路上前进,在这一段路上互相陪伴。

    谢谢你们耐心地读完这篇长文,虽然多少还是像碎碎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秋分到春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rwy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