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清晨起床,发现右腿内侧被热水袋烫出一片红色印记,拍下来发给妈妈,电话马上就打来了:怎么这么不小心啊,这可是要留疤的啊!
这已经不是热水袋在我身上留下的第一个疤痕了,我的右手腕、左膝盖上都长着水泡印子,分别是不同的年纪用热水袋给留下的。普遍认知中,小女孩儿的腿上留疤多不好看啊,小女孩就应该白白净净的。事实上恰恰相反,我并不喜欢“白白净净”这个词。我倒是不介意一些经历给我留下点什么,即使它只是冬夜跟我共处一个被窝的热水袋。
平时关注法式风格的人都知道,法国女人的妆容最大的特点就是“保留自己特有的瑕疵”,譬如雀斑和纹路。在她们的意识中,所谓瑕疵,是铸就个人风格的重要元素。“保留瑕疵”,说容易,其实还挺难。容易在于,保留瑕疵谁不会啊,不就是少上一层遮瑕膏吗,不就是不涂粉底液吗,说通俗点,就是允许自己犯“懒”。
难又难在,韩风妆容盛行的今天,视频网站上大批量的美妆博主在教你怎么通过化妆来获得“奶油肌”“陶瓷肌”,大家都愿意“遮”,而不是“留”——把瑕疵通通掩盖,留下“白白净净”一张脸出去见人。
我说我不喜欢”白白净净“是有原因的。因为它通常会和“傻白甜”、“幼态”等词挂钩,这些词乍一看都是形容小孩儿的,只不过用在小孩身上是一种普适性,因此现实中不会有人这么来描述孩童。
大多数时候,这些个词汇的使用对象是成年女性。
过去十年,亚洲文化中流行着白瘦幼的审美。女明星们亲身实践,女孩儿们都向这个风格靠近,男性的理想型也都趋于此类风格的同质化——说好听点是喜欢“小女孩”,说严重点,就是恋童癖。
西方人说的洛丽塔女孩,是“少女强穿女郎装”;日本人将洛丽塔作为可爱少女的代名词,态度变成“女郎强穿少女装”,即成熟女人对青涩女孩的向往。词汇本身没有错,《洛丽塔》作为文学作品也被人们津津乐道了许多年。不能一概而论,说现在火爆的“老夫少妻”组合就是恋童癖固然是不完全正确的,但也可见当下社会对于幼齿感的追捧,以及女性多样化的丢失。
这么说不免有为自己开脱的嫌疑。众所周知我本人身材魁梧,牛高马大,性格也是刚烈不羁的类型,确实跟幼态沾不上一点边。在亚洲,身处“白瘦幼”受追捧的时代,我这样不受欢迎的型本该对吃香的类型咬牙切齿的嫉妒。
不过我大方承认,曾经有过一段时间,我确实很羡慕那些毛茸茸的可爱女孩们,羡慕她们能轻易得到男性的照顾和偏爱,直到现在我也依旧喜欢——谁会不喜欢美好的事物呢?
只不过现在的我,更在意什么是适合我的风格,也更接受“我就是我”。
没有批判“白瘦幼”这种风格本身的对与错。只是,在当下的社会,这种偏幼态的女性风格在大多数男性的潜意识中,就是”好控制“的代名词,是满足男性大男子主义的载体;而父权社会都偏爱乖乖听话的女孩。
后现代女性主义肯定女性作为人的主体性和在差异中追求平等的观点。社会应该是多样的,无论怎样平凡的人都应该是独立、有鲜明个性的。女性要摈弃所谓“主流审美”的观念,不论高矮胖瘦,都要爱独特、真实、不完美的自己;同时,我呼吁男性朋友们要学会欣赏一切生机勃勃的美。
地球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世界也正因其多样性而精彩纷呈。任何经历,快乐也好,痛苦也罢,都不过是生命的历程,个人再大的痛苦于大千世界,九牛一毛而已,不值得一提。昨天被热水袋烫出来的疤痕,换个角度想,其实是蒙受了热水袋一夜的温暖关怀,被盖了个章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