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的时候,不知从哪里找来了邓云乡的《红楼风俗谭》和《燕京乡土记》,断断续续读过,很是被其中的乡土人文风味吸引,这才知道,邓云乡是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民俗指导,再一看,剧中的片头果然有他的名字。如今看他这本关于老北京食物的书,仍是一贯的风味,恍若坐在老舍先生小说里的北平城中,大饭馆、馄饨摊、羊肉床子、点心铺、烧饼炉就在街边铺开,食物热气腾腾的,人情温暖质朴,真是美味。
当然,这本书里并不是只写了老北京有关的食物,杭州的西湖醋鱼、上海的江南风味、香港的西餐茶点也有,只是不多,身居异地的邓先生,最挂怀的,还是年轻时待过的丰饶甘饴又适意的燕京啊。他的笔触很平淡,却又能旁征博引,一味菜、一种小食自成一篇文章,每种食物背后都有跟老北京密切相连的文化,或者是记忆,如包子、面茶、饼、粥、饽饽、大白菜等微物,也自有其清甘和渊薮,食物与文化的关系,在古代的诗文笔记里都能寻到踪迹,知堂老人曾叹古代文人不关心民俗细琐,其实,藏在食物里的民俗就是最真实而细致的,历史与文化有了烟火气,才够亲切生动。
大鱼大肉与山珍海味在这里只是配角,越是家常的凡俗的味道,越让人忘不了,饥饿时四人分食的软香的牛舌头饼,脆热又饱腹的“一套烧饼果子”,片得飞薄撒点椒盐用纸一卷拿手抓着吃的熟羊脸,夫妻档摊位即包即上锅的精致蒸饺,再有冬夜深巷的叫卖声,郊外山道小童卖的大白桃,冰沁的消暑清供,糯甜的甑儿糕……一点一滴的、细微日常的小食小吃,汇聚成了老北京的味道。
食肆、茶铺、饭馆、酒楼的特色菜肴,也是构成一个城市生活的重要部分,老北京的大小饭铺,都有着意蕴悠长、文气蔚然的名字,自明清至民国,它们与名人文人的关系也非同一般。所以在这本书里,邓云乡还写了不少此类文人掌故,比如风雅与美味并存的谭家菜,鲁迅先生在京时下过的那许多馆子,与清代政界关系密切的广和居与会贤堂等等,饮食男女,名人亦凡人,而吃也不仅仅是吃饭,饮馔文化,自是精深。再加上《红楼梦》与北京有关的饮食菜品,就更添了几分想象的美好与诗意。
说起来,看这样的文字,就像在吃着清粥小菜,刀工精细、火候恰好、用料考究的清粥小菜,暖胃又滋养,舒服。饭食背后是烹饪的人,书中也多次写到小贩们是怎样的利落又干净,神乎其技的烹调技艺如何细腻,大师傅的独门绝技赢得了赞誉,私家小厨的掌灶者手艺地道,用心做的食物,多是让人怀念的。
透过文字传达的味道同样是诱人的,除了肚子里的馋虫,很重要的缘由,我想是老旧事物与故乡旧情的相似,那些跟老北京味道一样已经消逝的故土风物,那种眷恋和不舍,是相通的吧。
“水流云在轩”是邓云乡先生书斋的名字。往事如烟似水,水流而云在,心闲而意远,过去的就过去,留下的自隽永,乡情故恋,如云长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