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零一个被误解的陶渊明。
有的人觉得,陶渊明是个纯粹的隐士,品格高洁,不食人间烟火。
有的人觉得,陶渊明是个逃避的人,不去兼济天下,遇到点儿不开心就躲到乡下,写诗种菊花。
有的人觉得,陶渊明是个不负责任的人,本来可以当官,却让老婆孩子陪他在山沟里吃糠咽菜。
…………
也许,你不知道陶渊明有极其远大的治国抱负;也许,你不知道陶渊明有极其敏锐的政治嗅觉;也许,你不知道他在田园里坚守的究竟是什么。
就像,也许你不知道,其实你也是一个陶渊明。
扫平四海的宏愿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这句陶渊明年轻时候写下的诗,让很多人以为他生来恬淡,却不知他志存高远。
少年时代的陶渊明在《拟古》其八中写道: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乍看之下,这是首旅游诗:我少年时候十分猛的,没事儿就仗剑走天涯,你们知道我都到哪儿了么?我曾到过北方胡人统治的边界。
但仔细一读,便会发现山水背后的远大志向:那时候中国北方还是胡人统治,南方的东晋偏安一隅。这首诗字面下的意思一目了然——陶渊明希望贡献自己的力量,促成国家统一。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是何等的豪气与理想!
但是,为什么这么有志向的年轻人,最后没有做出成就呢?
因为东晋,是一个门阀主导的社会——想飞黄腾达,光志向远大是不够的,还要向王谢两个把持朝政的大家族靠拢。
当时王谢两家的口头禅是——不向我靠拢,绝不带你玩儿。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就因为不买账,屡遭排斥。
很多人不认识陶侃,打个比方,他就是东晋的“诸葛孔明”。
早年他平定陈敏、杜弢、张昌起义,后来又作为联军主帅平定了苏峻之乱,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内政方面先后兼任过广东和湖北省长,把地方治理的井井有条、富足有余,是个文可安邦武可定国的全才。
但就是这样的大才,他的官路如同青藏公路一样坎坷,这都因为陶侃对门阀把持的昏庸官场极其不认同。
曾经,当政的王墩就狠狠的排挤过陶侃,把他挤兑到偏远地区做苦行官。陶侃孤身奋斗,毫不畏惧,硬生生地在王谢门阀的夹缝中杀出一条血路——陶侃从地方干到了中央,在中央做到国防部长——“太尉”。
人在逆境中,只要坚守住自己,光明自然等待着他。
曾祖父陶侃的人生经历和志向深深影响了陶渊明,他就是在这种记忆中开始他的工作生涯。
敏锐的政治嗅觉
陶渊明29岁那年任江州祭酒,相当于今天的教育厅厅长,他的顶头上司江州刺史王凝之正来自琅琊王氏。
王凝之是王羲之的儿子,却没有继承到王羲之的才气和人品,是个十足的饭桶。
王凝之最大的特点是——脑残,脑残到什么程度呢?他在担任江州刺史期间,沉迷于五斗米教,每天不理政事,神神叨叨,幻想着自己变成佛祖、耶稣、全能神啥的。
在这样的长官手底下,陶渊明很头疼,不但治国安邦的理想实现不了,领导还拉着你信邪教、干传销。
陶渊明很快意识到在当时的情势下,即便是有王家这座最硬的靠山,王凝之这个饭桶的未来也很难说,搞不好还会连累自己,于是果断的交了辞职报告。
王凝之虽无能,但还是很尊重人才的,看完辞职信,立即派人来请他回去,说这次要让他当江州主簿,相当于王徽之的二把手。
然而陶渊明看的通透,根本不接王凝之的茬,直接搬到乡下隐居。
果然,后来五斗米教叛乱攻打江州,无脑的王凝之竟然大开城门,高喊他有天兵天将助他守城,结果全家被杀。
一个官居高位的人脑残至此,坑老婆坑儿子不说还会坑队友。可想而知,陶渊明如果还在王徽之手下做官,肯定一起被杀了。
相较于居于高位的王谢子弟,陶渊明的政治嗅觉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但他并没有把这种能力用在升官上,反而选择了“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做人底线
公元405年秋,陶渊明经好友推荐,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做县令。
这年冬天,上班还不到三个月,就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这个督邮,以凶狠贪婪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皆是满载而归。如果不从,便栽赃陷害。
他一到彭泽,就差县吏去叫陶渊明来见他。
陶渊明对这种狐假虎威、假公济私的人鄙视至极,无奈这是工作,再不情愿也得去见。
正准备动身,县吏却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尊敬,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恐对大人不利!”
本就心中发毛的陶渊明,一想到要去对这种货色低头哈腰,原地爆炸了:转身把官印一甩,扔下一封辞职信,扭头离开了彭泽县。当然,走的时候还不忘留下一句千古名言:
我不能为五斗米向这种小人折腰!”
有的人会说,陶渊明太任性,大丈夫不是要能屈能伸么?这样说话的人往往忘记了,这世间有些底线是要坚守的。
坚守的住,就还是自己,坚守不住,那你就变成了别人。
能屈能伸的人得到了实惠,而坚守住操守的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不为五斗米折腰”,正是陶渊明向腐败官场做出的宣言。
到这时候,陶渊明真正开始归隐了,但这只是他人生历程中的一次归隐。
守住心灵的最后一片净土
陶渊明的第二次归隐是在桓玄当政的时候,桓玄是大司马桓温的儿子。桓温当年有个幕僚叫孟嘉,孟嘉的四女儿就是陶渊明的母亲。从这个关系上讲,他们还是很铁的亲戚。因此,桓玄要干大事,第一个想到了陶渊明,请他出山做官。
东晋时期,人们忠君观念不强,皇位篡来篡去(都是曹丕、司马懿带的好头),桓玄当时控制着东晋大部分的兵力,一直有做皇帝的野心,于是他派遣人到处散布舆论,说自己的辖区屡现祥瑞,给自己篡位造势。
不久,陶渊明知道自己被派去做这种事,感到由衷的恶心。恰在这时,家里传来噩耗,说是母亲去世,于是陶渊明赶紧以丁忧为名,递上辞呈离职。三年后,桓玄被刘裕击败,后被杀。
刘裕敬佩陶渊明拒桓玄的高洁,请他做自己的参谋。陶渊明起初对刘裕印象不错,但做了一段时间,发现刘裕和桓玄的野心一般无二,就看透官场,彻底辞官隐居于南山之下。
这种隐居已经不只是高洁能形容的了,这是一种明确的政治态度,这种态度就是忠诚,对家和国的忠诚。
我们知道陶氏一直是为了东晋王朝的平安稳定而出仕,陶渊明心中,从他曾祖父陶侃开始就认同的国家,是晋。
对于刘裕,这种通过篡权得来的王位,陶渊明深深不耻。
道不同不相为谋。
陶渊明的高洁,上追三国诸葛亮、荀彧,下追祖父陶侃。在能混得好和操守两者之间选择,他的态度始终明确而坚定。
陶渊明的诗之所以能有旁人没有的古朴、高洁,正是源于他守正如一、纯净如水的人格。
我们都爱看杨家将的故事,小时候,我以为大家喜欢杨家将是因为他们又帅又能打。长大了才慢慢领会,帅和能打都是表象,真正让我铭记于心的是他们的品格。
老令公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身死,杨七郎保护贫民劈了潘豹,穆桂英一介女流尚能挂帅抗辽。
他们爱国,他们弘扬正义,他们守住了寻常人守不住的最后一片心灵净土。
归去,不忘初心
人生过到这里,我们或多或少总问过自己:我这一生追求的终点是哪里?
追求可大可小,可以是拯救全人类的理想,也可以是让自己和爱人过得好一些的愿望。但无论是什么,唯有不忘初心,永不改变,我们才能到达追求的彼岸。
以理想为追求的人数不胜数,但能像陶渊明这样,舍弃荣华富贵,埋葬一身才华,在小小的一亩三分地上,用一首首田园诗,静静地守护住一片纯洁的精神家园却少之又少。
以小小愿望为追求的芸芸众生也是一样,能坚守住小小的初心,不和土豪比奢侈品,不和工作狂比事业心,只专心的下班回家,和自己、朋友、爱人享受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人,像陶渊明一样难得。
坚守着初心,平凡的你我,就是另一个陶渊明。
也许很多人认为,陶渊明或者千千万万平凡人的人生并不成功,但其实:
世上的成功只有一种——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在自己的路上,走完这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