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415086/dab7a688826e743f.png)
六十,这个数字在中国人的心里,有着特殊的意义。在纪年中,它是一甲子,是轮回的开始;在年岁中,它是退休后,进入老年生活的开始;在人生中,它也是应该到了“耳顺”的时间。
在《庄子》中,也提到了一个人,叫做蘧伯玉,他的六十岁,却有着迷惑。一起来看:
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尝不始于是之,而卒诎之以非也。未 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万物有乎生而莫见其根,有乎出而莫见其门。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后知,可不谓大疑乎!已乎!已乎!且无所逃。此所谓然与然乎!
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六十年的时间中,一切都在变化。此时的是,到了彼时,或许就成了非。我们有时自以为明白了很多道理,可事实往往刚好相反,那些隐秘而不为人知的,才是事物的真相。既然不知道真相为何,那我们又应该如何面对生活呢?这样的困惑,始终伴随着我们,不可避免,不管我们是十六岁,还是六十岁。
孔子讲“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样的情况,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实在是太理想了。如果我们非要用自己的认知去对标孔子的,期望自己在五十岁时也必须知天命,六十岁时也要耳顺,七十岁时也能达到从心所欲,那结果往往会让我们失望。更多时候,蘧伯玉所面临的迷惑,才更是我们人生的常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