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我家上二年级的孩子玩组词游戏,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他的组词水平基本只能达到 具体事物层面,很少涉及抽象概念。比如:
用“家”组词,他会说“家人”、“家里”、“家门”这些简单的、常用的、具体的事物,而不会想到“家产”、“家常”、“家畜”、“家电”、“家访”、“家禽”(如下图)。再举个具体例子,孩子看到“家电”这个词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当我问到“你知道冰箱和电视机的相同点是什么吗”,他会说这两个东西都需要用电。这样看来,二年级孩子的概念发展水平至少是还没有形成抽象的语义网络,他们对事物的概念往往以感性的特征为主。
在朱智贤等人做的小学生字词概念发展的研究(1980年)中,研究者们提到了三类实验任务,分别是1)选择定义 2)确定种属概念的关系 3)给概念下定义,针对二~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试。实验的主要结果如下:
1. 小学生字词概念的发展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其中三年级下学期至四年级上学期是字词概念发展的重大转折点;
2. 小学生字词概念的发展,是从选择定义——确定种属关系——给概念下定义依次发展的,越往后的能力发展的越晚;
3. 小学生字词概念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对不同字词概念反应的差异性既取决于字词本身的难度,也取决于儿童对思维对象所具有的生活经验的丰富程度。例如,儿童对与自己生活接近的概念,如“学校”、“公园”等很容易理解,而对“纪律”、“社会主义”等概念则很难理解。
这个发现的意义其实不仅局限于评估儿童的语言能力。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孩子从小耳濡目染看到很多东西,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就是他们很早熟,什么都知道,但其实我们更应该关心孩子的概念发展水平,关注孩子对数字化、信息化社会的适应能力。这就需要有专业的人去做一些长期细致的工作,这方面希望多跟大家进行探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扫码加我微信进行探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