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的第2个7年,仿佛有一把钥匙在心里某个地方拧了一下,忽然升级了我的操作系统,看待很多事情的角度变得不再一样。
这不是一个偶然,而是成长在时间维度上的积累和沉淀,接下来还会加速。
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做一名朴素的创业者”,接下来是继续的all in。
2369字 | 阅读时间约5分钟。
01
李笑来写过一本书《7年就是一辈子》,说人的一辈子,有很多次“重生”。在以7年为单位的一个周期里,你扎实的思考、践行、成长、进步,大量尝试,7年过完,你的人生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好像重新开始一样。
7年这个概念来自于犹太人,每到了第7年你要停下来休息,思考、安息。2016年是我工作的第14年,刚好是职业生涯的第2个7年,一切像巧合又不是巧合,我放下了手中看似自己很擅长、做起来很舒服的事情,停下来向内看的一年。
我停掉了很多原本觉得有意义的事情,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学习、内省、反思自己、观察等等方面。这一年我几乎全面升级了我的操作系统。
萧秋水老师在“每日一问”里曾问过一个问题:你用什么方法来全面的认识你自己?
2016年,我用创业的方法,来打开了一个对自己了解的全新大门。没有什么比创业更为真实和残酷,自己不再能依靠打工时期老东家的平台,没有什么走在既有轨道上的成绩可以拿出来说,一切都是不断被打破,然后从0开始。现金流一旦断开,不要说尊严,生存都岌岌可危。
这个过程中深刻的认识了自己的潜力和局限,在0的基础上去验证自己脑袋里的想法。如果说在打工的时候,对于领导布置的任务,总是站在一个行业或者思维的惯性上,理所当然的去做。那么创业,就是一个没有对标、甚至没有很明确的对错标准的事情。必须化被动为主动,用内核驱动更强的操作系统来解决问题。
02
在这创业的一年,我总习惯了向下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做?依据是什么?换个角度来看呢?在深度思考的过程中,明明白白的看到多年来形成的思维框架和桎梏在哪里。无形的思维边界,在这个过程中变成了有形的成长壁垒。
有朋友说在创业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对自己产生怀疑。我不但对自己产生怀疑,也总是对别人说的观点产生怀疑。如果说对自己产生的怀疑来自于你触到了认知边界被“反弹”了回来,那么对人云亦云产生的怀疑,是对很多所谓“正确观点” 的深层反思。
最近爆火的美剧《West World》里面有一个情景:工程师Bernard向机器人女主角Doroles解释人类心智的演化过程:他原本以为是一个金字塔形,从底层记忆逐渐往顶层意识进化。后来发现这个模型是错误的。人类心智是一个趋向内在的过程:唯有向内不断探索,才能更深的认识自己。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焦虑变成生存常态,我们很多人缓解焦虑的方法是不断的向外看、向外抓,企图通过抓住层出不穷的新的趋势、事件、信息,加强自己对于活在当下的一种掌控力错觉。这种混乱程度越高,我们自己心灵的力量就越小。
另一个焦虑的原因,是因为每个人时间的流逝都是线性、不可逆的。可信息在变得更加多元化,占满我们所有的时间和空间,当我们单位时间价值更高,这种焦虑就更重。
我每天一睁眼就要精确规划一天要做的事情:项目细节、哪些书要看、哪些人要见,对于浪费宝贵时间的人和事,容忍度越来越低。就像脱不花说罗辑思维的用户有个明显特征:暴躁。这个暴躁来源于他们的单位时间成本太高,对于不能即刻获取的信息和体验毫无耐心。
03
所以工作14年来,我第一次做了一个大决定:停下来、向内看。停止向外界眼花缭乱的信息的抓取,删除了很多公众号,减少看微信朋友圈时间,不再盲目的跑会、跑培训。推掉了非必要的应酬、吃饭,把充足的时间留给自己独处,远离嘈杂,保持单纯。
大量、广泛的学习、阅读,特别是阅读经典书籍和历史书籍。一方面阅读经典可以让人的心安静下来,一方面经典里面包含事物运行的规律,利于培养洞察力。同时,我还努力做到输出。输出的方式有写读书笔记、微信公众号及其他平台文章的分享,还有和家人及朋友的口头分享。
阅读本身没有意义,阅读后的思考,思考后的选择,选择后的行动才有意义。在阅读之后或者和任何一个朋友深入沟通之后,我都会记笔记、写分享,定下自己的行动规划。输出是整理自己思维的最好方式。通过提炼、解构和重新组织语言,天天做思维体操。
唯有反复练习,才能掌握一门手艺,而阅读和思考本身并没有什么玄乎,也并不是属于少数人的“高智商技能”,人人都可以通过练习而学会,它就是一门手艺活。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在一个足够长的时间维度上去坚定不移的、用心地积累。
向内探索的力量非常强大,让自己几乎是每天用“肉眼可辨”的速度在成长,这个积累的速度非常快,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产生了打穿的力量。
04
让我们把视角拉高、再拉高。从第三者的旁观视角、站在宇宙的角度去看我们整个人生的生命线,说长不长,说短却也并不短。如果从人生几十年去看我们手头做的事情,会发现这些事情会被赋予完全不同的意义。当我们不只是看到明天该做什么的时候,我们的目标会更清晰,对当下的容忍度会更高。
从一生的角度去看我们所做的事情,我们会发现价值比估值更重要。因为价值是可以随着时间的线性流逝而积累的东西,而估值是在几年内短期追求的一个爆发和增益。过度的关注估值,可能会让我们做的事情偏离真正的价值轨道。
对于自己的成长和积累,从一生的角度去看,比别人慢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多一点耐心,坚持在自己的方向上。猴子掰包谷的故事人人都知道,可到了自己这儿,却以各种“关注新鲜事物”、“拓展知识面”的理由偏离了发展轨道,没有积累沉淀,就更加谈不上加速了。
我很庆幸自己14年来一直坚持做品牌和营销的职业。从其中的某一个阶段来看,也许成长并不那么明显,可是从时间线性积累的方向看过去,14年来我从未偏离轨道。在时间这个维度上,我进行了最有效和最大化积累和沉淀。
05
职业生涯的第2个7年,我的操作系统提升和跃迁看来也并非一个偶然,而是这种积累在时间维度上的指数级放大。和时间做盟友的最大好处,就是自己所做的事情并没有掉进短期逐利的坑里,随着时间逐渐流逝,自己却越发笃定。
昨天和朋友聊到他们创业公司的方向选择,他们总觉得这个也应该做、那个也不应该放弃。某种程度上说,资源分配无法集中从根本上来看还是没有找到正确的事情。创业者一旦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就应该all in,切断一切妄念,投入最大的精力和心血去做一件事情。
脱不花娘娘说:我们应该做一名“朴素”的创业者。不要一下想这个模式、一下想那条道路,觉得自己什么都很能。创业不是通过投机取巧而达到身价倍增的一个跳板,而是个人成长并且贡献价值的一条道路。如果时间可以成为你事业的“复利”工具,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值得去坚持投入的方向。
这7年,第二个职业周期,不是我“偶然”的找到了自己,只不过是个人增值=时间✖️成长这个公式发挥了效用。我非常庆幸自己找到了这个方向,坚持去做自己最擅长、最喜欢的事情,直到在时间的维度上看到指数级的爆发。
延伸阅读
isa-拥有十多年品牌营销经验;
品牌顾问/创业者/自由撰稿人/“在行”认证行家;
在行行家:周亮,欢迎约我一对一讨论如何建立个人品牌。
如果本文对您有帮助,欢迎喜欢、关注我给我更多鼓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