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心理医生习惯于从过去找原因。其实这是一个错觉,至少我就不是,在咨询当中我更多的是盯着目的、盯着未来。
打个比方,我不是一个心理考古学家,根据挖掘出来的破瓦碎砖来拼凑或还原,而是一个现代的建筑工人,按照一个美好的蓝图(图纸)来建造高楼大厦。
因此,我不太关注“为什么”会出现心理问题,而更多地去思考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为了什么”。
“为什么”指向过去,“为了什么”则指向未来。
关注动机或目的,要比关注造成的原因更加重要,也更加有帮助。
从小儿科转给我一个孩子,总是腹痛。第一次是姥姥姥爷陪同前来,我发现这个女孩无精打采,问话也爱答不理。可一周后由父母陪同前来时判若两人,主动给我描述自己的肚子是怎么个疼法,甚至能告诉我不是“似痛非痛的钝痛”而是“像针扎一样的锐痛”呢!
这是一个还不到6岁的孩子该说得话吗?
我发现,她从进门,到在我面前坐着的一个小时,再到出门,始终都是左手牵着爸爸,右手牵着妈妈。
我想,就是一个傻子,也该看得出来小姑娘的肚子疼,到底是为了什么!
第三次咨询我直接面对父母,得知这对夫妻实在是太忙了。两人经常把孩子扔给姥姥姥爷就天南海北地飞着。同样是经常,孩子一肚子疼,这对夫妻就立马飞回来了。
父母在身边的时候,这个小姑娘就好好的,除非被打被骂。
肚子疼,不就是让父母待在身边吗?
医学认为,症状都是一种保护反应;心理学则认为,症状同样具备控制功能。
一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是说,最短的那块木板控制着整个木桶的盛水功能。一个家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无论父母是达官还是贵人,不论是权倾一时还是富甲一方,只要孩子病了,就得放下一切围着孩子转,就得围着病转。
当然,前提是父母是真正爱这个孩子的。
老子曰:“柔之胜刚,弱之胜强。”从一个家庭而言,这是弱势控制,而从更宽泛地角度讲,这正是一个人患病的目的,也是疾病本身所具有的功能!
没有人喜欢症状,人人都惧怕得病。我们总是在找患病的原因,但是却把疾病的目的忽略了。
疾病是一种潜意识的满足,疾病是在提示有一种东西欠缺了。
疾病其实是我们的镜子,使我们站在这面镜子面前时能看清自己、理解自己,而不是去自我搏斗试图战胜自己。遗憾的是,不爱自己容貌的人,总想把镜子砸碎!
你之所以得病,是因为你本身就是病——这也是心理学给疾病的一种归因。
总之,“为什么”生病的原因可以归结出很多,但生病是“为了什么”的答案却只有一个,那就是:爱。
有爱,才有未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25413688/e483335ca86832f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