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火锅喝什么?各家都在提供答案基于不同的母体洞察。
#创意研究院#65:同一场景不同的解决方案基于不同的母体不同的人吃火锅喜欢配不同的饮料。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跟不同的人吃火锅也会选择不同的饮料。就像《人生一串》纪录片中在街边撸串的人们,有的时候喝饮料,有的时候喝脾酒,有的时候喝白酒。
正因为人们本来就有这些选择,上述四个品牌或四个品类就有了母体或场景寄生的机会。
终端消费是一个高度刺激性的环境。人们在选择哪种饮料时,除了固有的偏好之外,其实通常都会在多个选择之间摇摆。
觉得王老吉太甜的,可能在下一次吃火锅的时候就会选择零卡路里的雪碧或可乐。
营销人可能就需要在终端者真实场景中去发现人们的消费习惯、消费母体,然后寄生到其中。
喝酒的为什么选择啤酒而不是白酒?或者为什么选择白酒而不是啤酒?
为什么喝饮料?为什么不喝饮料?这些母体是什么?
我瞎猜。
海底捞啤酒的路径可能是先在门店中有一个非常显眼的消费提示,那么在一个高度刺激性的终端环境中就有可能被客户选择。一而再、再而三,拥有着海量客流的海底捞的海底捞啤酒就会有坚实的客户基础。这个时候它再进入到不同的货架上面,就顺理成章了。
这个假想的发展路径有点像商店占据了街角最好的市口,因此即使它在产品方面未必能够做得比巷子中的好,仅仅因为它在路口,它就有可能获得更好地发展。
海底捞生产啤酒算是品牌延伸吗?当然算,但是这样的品牌延伸会对他火锅造成很大的影响吗?我觉得更多是积极的。
《品牌三部曲》当中介绍了几种成功延伸的模式。这是其中的一种,即发扬本来就存在的产品搭配:咖啡与甜点、红茶与甜点、绿茶和酥饼。
这样的搭配当然不会人人都这么选择。我们希望来者都是客,但产品总是没有办法卖给所有的人,今天选择你的人可能下一次就不会选择你。
光智能手机品牌我就用过三星、小米、锤子、苹果。
凉露所要寄生的母体应该就是那些在吃火锅时候喝白酒的行为。它在广告中列举了清酒、黄酒这类跟吃特定食物挂钩的酒品,大概是希望通过这样的类比,让大家能更快的将它与吃火锅联系起来。
在吃火锅喝白酒的这一行为母体当中本来没有一个具体的对象。从这层意义来看,凉露所进入的市场是一个蓝海市场,没有一个头部品牌。
王老吉的母体。非常容易辨识,吃火锅怕上火,所以喝王老吉。
雪碧呢,抓住的是一个口感。所以你看它的广告始终在配音上面给你一个非常畅爽的一个感觉。
不单是雪碧,可乐在广告上面也非常注重使用配音的力量:大口吞咽的声音、喝完之后的砸嘴声。
哪一个产品最终会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呢?我觉得这个问题其实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母体本身是否强大。
中秋节吃月饼或者自己不吃要送月饼就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文化母体。很多品牌都在中秋节推出礼品装,其中食品行业往往都会采取月饼造型。我想非食品行业主要是没办法做成月饼造型,否则我相信他们也会这么去做。因为这么做,消费者自然就认同。不拧巴是母体寄生的关键。
吃火锅总要喝点什么,这是这四个品牌或四个品类的共同母体,只是不同人基于不同的理由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当然理由本就是母体的一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