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在2017年9月18日纪念中国抗战9·18事变特别策划的新浪博文中写到:
“阳明心学究竟有何弊端?
1、王阳明早已过世,但万物依然存在
王阳明是唯心一元论者,在他看来:‘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传习录》)
这种观点放在知识论上,就是主张离开主体便无认知活动,是可以说得通的;但是放在本体论上,要说明万物之真实存在,则难以让人信服。”[1]
傅佩荣是台湾大学哲学系硕士、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及所长、《哲学与文化》月刊主编、黎明文化公司总编辑、《哲学》杂志总编辑,还有诸多头衔,所以他既然这么说,那他应该是要对着《传习录》原文写的,那么《传习录》这部分原文是什么呢?
【传习录 原文】
问:“人心与物同体。如吾身原是血气流通的,所以谓之同体。若于人便异体了,禽兽草木益远矣。而何谓之同体?”
先生曰:“你只在感应之几上看,岂但禽兽草木,虽天地也与我同体的,鬼神也与我同体的。”
请问。
先生曰:“你看这个天地中间,什么是天地的心?”
对曰:“尝闻人是天地的心。”
曰:“人又什么叫做心?”
对曰:“只是一个灵明。”
“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
又问:“天地鬼神万物,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俱无了?”
曰:“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鬼神万物尚在何处?”
【沙滩孤雁 白话】
问:“人心与万物同为一体。比如我的身体原本是血气贯通的,所以称之为同体。但是相对于他人而言就是异体了,相对于禽兽以及草木而言,(距离同体)相差更远了。那为什么说(万物和我)同体呢?”
阳明先生说:“你只要在感应的征兆处看,岂止是禽兽草木,就算是天地也与我同体的,鬼神也与我同体的。”
提问者请阳明先生解释一下。
阳明先生说:“你看这个天地之间,什么是天地的心?”
提问者回答说:“曾经听说人是天地的心。”
阳明先生说:“人的什么被称之为心?”
回答说:“只是一个感应知觉。”
阳明先生说:“由此可知充塞于天地之间的,只有这个感应知觉。人只因为囿于各自的形体而相互间阻隔开了。我的感应知觉,就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离开了我的感应知觉,谁去仰视它的高呢?地离开了我的感应知觉,谁去俯视它的深邃呢?鬼神离开了我的感应知觉,谁去辨别它的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开我的感应知觉,就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感应知觉,离开天地鬼神万物,也就没有了我的感应知觉。这样一来,(我与万物)就是一气贯通的,怎能和它们相互分割开呢?”
提问者又问:“天地鬼神万物,千古一来一直都存在,为何说没有了我的感应知觉,就都没有了呢?”
阳明先生说:“现在看那些死去的人,他的精气感应都消散了,他的天地鬼神万物又在哪里呢?”[2]
傅佩荣对王阳明心学的断章取义之处【问题一】
傅佩荣引用的是以上王阳明说的“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这部分。
傅佩荣批评“王阳明早已过世,但万物依然存在”是很奇怪的,且不说《传习录》在他引用的这部分话之前说了什么,在他引用的话后面紧接着写的是:
(王阳明说)“天地鬼神万物,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俱无了?”
(白话:我的感应知觉,离开天地鬼神万物,也就没有了我的感应知觉。这样一来,(我与万物)就是一气贯通的,怎能和它们相互分割开呢?”)
又问:“天地鬼神万物,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俱无了?”
(白话:提问者又问:“天地鬼神万物,千古一来一直都存在,为何说没有了我的感应知觉,就都没有了呢?”)
曰:“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鬼神万物尚在何处?”
(白话:阳明先生说:“现在看那些死去的人,他的精气感应都消散了,他的天地鬼神万物又在哪里呢?”[2])
傅佩荣批评“王阳明早已过世,但万物依然存在”,这是在重复被他删除了的提问者的问题和王阳明的答案,断章取义了。
《传习录》这段前后说明了王阳明如何认知个人主观世界和人主观想像出来的客观世界,傅佩荣还能像解读某些佛教说的“相由心生”[3]“万物唯心造”[4]那样解读成“王阳明是唯心一元论者”吗?
【问题二、三、四】
傅佩荣说“在日本社会看来,他们确实真诚到了极点。不论是军人还是日本各界人士,都是在服从于天皇的指令……”[1]
王阳明心学要求的是以自己的是非之心良知为是非,不是像《圣经》和《古兰经》那样要以书里的是非替代自己的是非,也不是《阿含经》系列记录释迦牟尼要求他人以他的是非为是非,也从来没有说过以天皇或皇帝的指令为是非,王阳明自己也说不以孔子为是,为什么服从天皇的指令会被当做是王阳明心学?而且日本天皇属于日本本土的神道教,当时的日本天皇是假装自己是“神”(二战战败后发表声明)蒙骗日本大众,我也没听说日本天皇学习和宣传心学,日本所谓的学心学的那些臣、民是怎么跟儒家[9]的“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10]挂上钩的?
傅佩荣说:
“(日本同学说)但我是真诚的,真诚即是良知,良知即是天理,所以我们是没有错的。”
“他们把人性想的太好了,只看好的一面”[1]
王阳明心学要求“去私欲,致良知”。“私欲”这个词被大量提及,去私欲是核心首要之一:
“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着实用功,便见道无终穷,愈探愈深,必使精白无一毫不彻方可。”[7]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6]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6]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7]
“去私欲,致良知”这种“去恶,留善”的形式在傅佩荣文末有所批评的儒学名人朱熹那“去人欲,存天理”就已经是被大量使用[5],并不是单单一腔热血的致“真诚”,汪精卫就是说自己耐不住性子喜欢一腔热血,难道汪精卫这也是日本同学所说的良知和天理吗?
傅佩荣跟同学辩论时同学说“我是真诚的,真诚即是良知”,这个同学不提去私欲,那骗人当慰安妇、南京屠杀、杀人比赛上报纸、强奸也是真诚,是良知吗?傅佩荣当时反驳不了,后来也没反驳,是他相关的能力问题,不是心学的问题。
而且王阳明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7],这个日本同学怎么不强调二元化的是非和去私欲(致良知),反而变成一元化的真诚就是良知就是天理?
【问题五】
傅佩荣说:“这也是为什么王阳明的弟子和后学会提出‘满街都是圣人’等奇怪的说法。”[1]
读《传习录》一直读时能看到这句话,不看前后文的意思,提起这句话来解读确实奇怪,《厚黑学》的作者李宗吾对于也会这样批评心学。
“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已知更早出自泉州开元寺一木刻朱熹所写的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我们看看《传习录》这部分原文是怎样写的:
【原文】
先生锻炼人处,一言之下,感人最深。
一日,王汝止出游归。先生问曰:“游何见?”对曰:“见满街人都是圣人。”先生曰:“你看满街人是圣人,满街人到看你是圣人在。”
又一日,董萝石出游而归。见先生曰:“今日见一异事。”先生曰:“何异?”对曰:“见满街人都是圣人。”先生曰:“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
盖汝止圭角未融,萝石恍见有悟,故问同答异,皆反其言而进之。
洪与黄正之、张叔谦、汝中,丙戌会试归,为先生道途中讲学,有信有不信。先生曰:“你们拿一个圣人去与人讲学,人见圣人来,都怕走了,如何讲得行?须做得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
洪又言今日要见人品高下最易。先生曰:“何以见之?”对曰:“先生譬如泰山在前,有不知仰者,须是无目人。”先生曰:“泰山不如平地大,平地有何可见?”先生一言翦裁,剖破终年为外好高之病,在座者莫不悚惧。
【沙滩孤雁 白话】
先生指点人的时候,往往一句话就能感人至深。
一天,王汝止出游归来,阳明先生问道:“出游都看到了什么?”王汝止回答道:“看到满大街的人都是圣人。”阳明先生说:“你看到满大街的人都是圣人,(那么)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又一天,董萝石出游而归。见阳明先生说:“今天见到一件怪事。”阳明先生问:“什么怪事?”回答说:“看见满街的人都是圣人。”阳明先生说:“这也是平常的事情,又有什么奇怪的。”
大致上是因为王汝止做人的棱角还没有消融,董萝石却是恍然有悟,所以问的问题相同,而阳明先生的回答却各异。都是因人而言以加以提携。
钱德洪与黄正之、张叔谦、王汝中于丙戌年参加会试归来,向阳明先生描述在途中讲学的情形,说听讲的人有的信,有的不信。阳明先生说:“你们搬出一个圣人来向人们讲学,人看到圣人来,都害怕得走了,怎么能讲得进去,先把自己的姿态放低为愚夫愚妇,才能给别人讲学。”
钱德洪又说今日要分辨出人品的高下最容易,阳明先生说:“何以见得?”德洪回答说:“先生您就如泰山在前,(令人高山仰止),要是有人不知道敬仰先生您,就是有眼无珠的人。”
阳明先生说:“泰山没有平地大,平地上又有什么可观的?”阳明先生一句话点评,刺破了钱德洪终年的鹜外好高的毛病,在座的也无不警醒戒惧。
【解释】
这里对照前后文可以看出,《传习录》这段是集中收录王阳明在根据不同的人因材施教,因人说法,“见满街人都是圣人”是根据弟子的认知情况去讲。当时的文化环境是没有义务教育的,大多数人是文盲,王阳明心学刚兴起,街上多数人不识字没读过书,更不了解王阳明心学,官方的程朱理学对这心学也不感冒,怎么可能是要宣传满街都是合格的圣人呢?“满街都是圣人”其实是指(脑子没有伤病的)人人都有是非之心良知,都有彰显良知的时候,都有成为圣人的资格,努力都能成为圣人,这些观点《传习录》里面都有说:
“才力不同,而纯乎天理则同,皆可谓之圣人。”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7]
“(《传习录》里引用孟子的话)人皆可以为尧舜”[8]
而且王阳明总是在强调立志、要愿意当圣人、要去私欲,还说要精一,这样不管这些话去拿一句话覆盖一堆话是断章取义的。
【问题六】
傅佩荣说:
“王阳明说:‘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良知愈思愈精明。若不精思,漫然随事应去,良知便粗了。’
若是精明到阳明本人的程度,其效果令人惊讶。但是问题是:大多数人的良知恐怕都是粗昏的,所以难以达到他的程度。”
王阳明说要精思精明良知,避免“漫然随事应去”,傅佩荣说大多数人难以达到王阳明的程度,这个是用难度高否定正确性的逻辑错误,李嘉诚、巴菲特和马云教大家发财,傅佩荣文末主张的孔、孟教大家道德,听众难道因为“大多数难以达到”这几位的程度,而“暂放一边”吗?王阳明说:“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7]
【问题七、八、九】
傅佩荣还说:
“但是放在本体论上,要说明万物之真实存在,则难以让人信服。”
“我们要如何裁定是非?所以评判标准就很模糊”
“(程朱理学和心学)都没有真正发挥孔子和孟子的人文理念。”
这些观点我别处有说或一样能反驳,限于篇幅和别的原因,这里不展开。
傅佩荣对王阳明心学的断章取义之处(简单版)
来源及释义:
[1]《特别策划 | 日本为什么不道歉?因为他们学错了王阳明》傅佩荣,新浪博客,2017-09-18 23:46。
[2]《心学凶猛》沙滩孤雁,中国财富出版社,2015年,ISBN 9787504754998。复制文字为沙滩孤雁群电子版。
[3]《无常经》“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可见之物,实为非物,可感之事,实为非事。”
[4]《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5]《天理和人欲(私欲)二分法的前世今生 》心学和性格,简书,2018年。
[6]王阳明《大学问》。
[7]《传习录》王阳明。
[8]《孟子.告子下》孟子。
[9]王阳明在《传习录》里说“吾儒”,表明他认为自己后来属于儒家。
[10]春秋·鲁·孔子《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后有“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11]《泉州:满街皆是圣人》小鱼力夫,携程网,2014-05-10。
[12]《满街是圣人:唐宋弦歌中的佛国泉州》搜狐转《京华时报》,2006年2月9日。
傅佩荣对王阳明心学的断章取义之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