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对母亲依恋的性质并非相同。但是我是等人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的依恋存在三种类型:安全性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1.安全型依恋
行为表现: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的操作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边,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或接触母亲,更多的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的交谈。
母亲在场时,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其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婴儿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想寻找母亲。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与母亲接触,并且很容易经母亲抚慰而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
占比:这类婴儿占65%~70%。
2.回避型依恋
行为表现: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也往往不予以理会,自己玩自己的。有时婴儿也会欢迎母亲回来,但非常短暂,与母亲接近一下就又走开了。
这类婴儿对母亲并未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连接,所以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作无依恋婴儿。
占比:这类婴儿约占20%。
3.反抗型依恋
行为表现:这类婴儿在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对于母亲的离开表现出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他们的大喊大叫。当母亲回来时,他们对母亲的态度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比如对于母亲的拥抱,会生气的拒绝推开。但是他们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因为他们会时不时的朝母亲那边看。【这种依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焦虑型依恋。】
占比:这类婴儿占10%~15%。
依恋的实质:
婴儿依恋的性质取决于与婴儿有关的母亲的行为。
依恋类型具有代际遗传性,母亲自身的依恋类型和母亲的敏感性对于婴儿安全性依恋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依恋并不仅仅是母亲使婴儿的需要得到满足。婴儿与母亲在一起的时间绝对量也不能单纯决定婴儿依恋的性质。
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社会性交往过程中,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对婴儿是否关心是最重要的一方面。
【对于这部分,我的理解就是母亲对婴儿的陪伴并不能单纯的靠时间的长短来培养依恋,也不能通过外在的物质供给培养依恋的性质。在这中间最重要的是情感交流和交往才可形成安全型依恋。例如对于婴儿所处的状态,能够听懂婴儿发生的信号,能够正确的理解并及时做出恰当的反应,因而就能发展对母亲的信任和亲近,形成安全型依恋。。】
同时按斯沃斯和其他研究者都认为,婴儿对母亲的依恋类型既具有明显的稳定性,但在家庭环境经历较大变化,母亲与婴儿的交往发生重大转变时也可能发生变化。安全性依恋可以转变为不安全型依恋或者不安全性依恋转变为全型依恋。【我们要注意,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回避型,反抗型依恋又被称为不安全性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