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了整套的《张承志文集》,之前我的采购娇娇就警告过我,他的书不好卖,好不容易才卖完的。我还是坚持:国内现代作家本身就没有几个能进入我眼的,张承志是一个,不卖也要进。这样的书书店有很多,我视同为自己的女儿(我只有一个儿子),待字闺中,等那个对的人。
前两天,娇娇抓住机会笑道:几个月了,就卖了一套。按照商品周转率,我们亏大了。
按照商品周转率,我店里根本就不应该有《李健吾文集》、《蒋百里文集》……,而应该是《人民的名义》这类大卖的书。我之所以不染指后者不是和商业规律有仇,而是和信念有关。换个不堂而皇之的说法:只有坚守个性化经营,才可以赢得同道,才可能活下去。这是经济学中的“长尾理论”。
张承志是我认为的国内唯一有良知的真正的“左派”。我看他的非小说文字,几乎都会有和他笔战的冲动,但却一点都不妨碍我还是喜欢他。从他的文字里,你能照见你自己。一个思想右倾的人想要秉持自己的观念,做到学术、思想、文章公正,和敌对方对视,像追求正义骑士团而不是追求封地的雇佣军一样。
同质化的阅读是一种思想孱弱和自卑。“读符合你味口的书”和“读冲击你味口的书”是完全两种不同的阅读方法。前者是消遣和认同所带来的安心、愉悦,后者是开放和反思所带来的敏锐和自我价值认定。当然,由于我生来就无法成为一个浪漫主义者,这个世界上的祸因大多肇端于此。所以,我对于认同的渴望和愉悦自己基本无感甚至警惕。我是一个“不作不舒服斯基”的人。
“我们喜欢帕斯卡,不是因为他完美,而是因为他的茫然,如同我们喜欢蒙田,是因为他一辈子寻求但终究一无所获的状态,喜欢伏尔泰因为他的一筹莫展。我们喜欢哲学和人文科学,从总体上说是因为它的绝对茫然和无可奈何。”托马斯·伯恩哈德在《历代大师》里的这段话说出了我的感受。我一向警惕“神圣”、“真理”、“百分之百正确”等不容争议的东西,我在那个如同绞肉机一样的“风车”年代长大,这架人肉“绞肉机”搭进了我和我的父辈整整两代人,而且也几乎蚕食我的下一代,而且正把肮脏的手伸向我的孙辈。与其说我是我同辈中的堂吉诃德,还不如说我拒绝成为面食肉馅的一部分。
一个可以把天下所有的事说得写得让你没有脾气的人和书,大抵为毒枭和毒品。所以,我拒绝国人笔下的畅销书。
不管它是以谁的名义,如果以人民的名义,更是不寒而栗。
以人民的名义,就两个结果:把民众培养成“义和团”、“太平天国”似的暴民;民众成为一茬茬韭菜,自愿被割,还欢呼“割了我可以更幸福”······
网友评论
第一个,我觉得我们看我们喜欢的、认同的书,没有什么问题。其实那些东西我们本来就有的,在看到别人对我们的观点更充分、更好的表述的时候,会让我们与生俱来的东西更加的丰富起来。没有哪一种价值观是绝对正确的,正如“选择大城市的一张床,还是小城市的一间房”一样,都是自己的选择,我们看这些书,找到更多的认同,找到更多的意义,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第二个观点,我也觉得应该要警惕“神圣”、“真理”、“百分之百正确”这样的事情,想起一个小故事,以前豆瓣上面有一个小组,里面的人做了很多的事情,发表了很多有见地、有意义的文章,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后来这个小组因为很多原因解散了。然后很多人很感慨、很不舍。有人就在下面评论说:以前这个小组做了多么大的贡献,他们的每一篇文章都很好、很有价值。然后有一个署名是小组组长的人回复说:我们确实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但也不是每一篇文章都那么好,不要因为一个东西死去了,就神话他。——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我觉得真实至少比虚伪的完美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