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十八章 用严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揭示一个超越时空与世俗的理念,就是“君以无爱利求民之死力而令行”。这一句话内涵深厚,社会意义深远,价值重大。世俗世界我们常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话出自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史记》的第一百二十九章“货殖列传”。意思是说天下人为了利益蜂拥而至,为了利益各奔东西。指普天之下芸芸众生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奔波。
古往今来的社会各级各层皆以“利”而相结合,尤其是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利”几乎成为一切社会行为和关系的基础。但,韩非子的这一句“君以无爱利求民之死力而令行”却打破了“皆为利”的基础。这句话的原意是君主在不用爱与利的条件下要求民众为自己出死力,命令却能行得通。为什么会是这样?天下还有不为爱不为利而出死力的?
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中,只有“自由”是不为爱不为利,这样的思想来自匈牙利大诗人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这首诗,我们常见的翻译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是在1929年由“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我国著名诗人殷夫(白莽)翻译过来的。殷夫的译诗,考虑到中国律诗的特点,把每一句都译成五言,且有韵脚,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最为人们所熟悉。这样的翻译也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人们反抗封建渴望自由。不过,这种译法对原诗的面貌作了较大的改动。全诗的意译应该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抛后方知晓,如若没生命,爱情哪里找。”由超脱世俗纯粹追求“自由”回到世俗,承认现实,明白人活着就离不开世俗社会,这才是生活。
我们回到韩非子“君以无爱利求民之死力而令行”的思想中,不为爱不为利,这里的爱与利是世俗社会的小爱与小利,是个体的爱与利,而韩非子所讲的“爱利”是超越世俗近乎于“道”的大爱与大利,已经超越了世人的普通认知。能够孕育出大爱与大利思想的社会一定不是市场经济思想做主导的社会,一定是集体主义为核心思想的社会,近似于“大同”。
人性是亘古不变的,这与采取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没有关系。我们做的是要按“人性民情”更好的设计制度。但,有一点是绝对不可取,就是制度适应了人性的阴暗面,比如绝对的平均主义。韩非子告诉君主“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意思是:明君懂得这些,所以不会培养仁爱之心而加强威严之势。贤明的君主知道父母“爱与严”的教子结果和“法禁与廉止”的治国效果后,当然不能培养仁爱之心来治国理政,还是要着重培养刑法威严的治国理念。
关于依法治国还是仁爱治国韩非子总结道“故母厚爱处,子多败,推爱也;父薄爱教笞,子多善,用严也。”意思是:所以母亲对子女厚爱,子女多数不好,是因为宠爱的结果;父亲不偏爱,常用体罚,子女多数,很好,是因为严厉的结果。这个话题不用多说了,现实已经把我们教育了无数次。
【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故母厚爱处,子多败,推爱也;父薄爱教笞,子多善,用严也。】
治民用刑法威严则民多利,教子用父严重教笞则子多善。这就是明主与明家要懂得道理,要做的事。很可惜,道理明摆着,大家也知道,可就是事与愿违,也许是外域的思想杂音太多太强,反而让我们原本的思想弱化了。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与精神,不能掉也不能弱。
网友评论